中華五千年

夏后帝啟與伯益

大夏王朝(二)

大禹去世後,禹的兒子啟繼承了帝位,從此中國進入了帝位世襲制,再也沒有了禪讓的事。所以對於夏後帝啟的評價,史書中留下了形形色色的說法。《竹書紀年》載:「益干啟位啟殺之」。是說禹去世時傳位給啟,伯益篡奪了啟的王位,啟後來又殺死伯益奪回帝位。《中國通史》卻記載啟殺伯益而篡奪王位,破壞了「禪讓制度」,所以連大禹也遭到了攻擊,被評論為「禹傳子,家天下」。經過查考眾多的歷史古籍並對照,發現其實不是這樣的。

《史記‧夏本紀》中有一段詳細的描述:「帝禹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再對照《神仙鑑》的記載,譯文如下:「大禹去世後葬於會稽,啟往守喪三年,伯益知啟賢,能繼父業,故仍在安邑攝政。三年喪畢,伯益備法駕迎啟歸都即位。啟遵父命,堅執不從,伯益於漏夜悄悄走去。後來啟找到了伯益,告訴人民伯益已回都,但人民說啟是大禹的兒子,都來朝見啟,啟只好繼承了王位,國事無論巨細皆請教於伯益。第二年春伯益病逝,啟哭臨其喪,每歲獻祭物於其祠。」

可見夏後帝啟的確是一位明君,秉承父志,以德治國。何況當時稱帝王者乃民心所向諸侯咸服,若敢弒君篡位奪權,必定干戈四起諸侯兵戎相加,豈能一手遮天哉?!所以《史記‧夏本紀》的記載應該是比較準確而真實的。

(香港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