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建會:台灣經濟成長與兩岸貿易無關

標籤:

【大紀元12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中國媒體–環球時報日前大篇幅報導,2000年至2003年台灣經濟平均成長2.6%,其中,2.5%來自貿易順差的貢獻,「這完全是拜中國與兩岸貿易所賜」。對此,經建會昨天反駁兩岸貿易乃貨品與金錢交易的結果,本身是公平交易,不能解讀為台灣單方面受益。

經建會更重申,台灣對中國經貿有過度集中現象,「基於政經分險的考量,確有分散對外投資及貿易市場的必要。」

根據環球時報12月10日報導:兩岸貿易的高速增長是以中國的巨額逆差為代價,台灣外匯存底多數來自中國,其中,迄今前10個月,台灣從中國獲得的貿易順差累計2635億美元。

該報導並指出,2000年至2003年台灣經濟平均成長2.6%,其中,2.5%來自貿易順差的貢獻,而這完全是拜台灣對中國貿易順差所賜。

「這樣說法是表面、片面解讀﹗」經建會昨天表示,台灣對中國出口主要為提供台商投資、生產所需機械設備與中間原料,大部分經加工生產後出口,因此,中國內銷所帶動的出口並不大。

其次,台商在中國的投資,不僅創造了就業及生產機會,也為對岸創造可觀的外貿順差及外匯存底,從而帶動產業升級,怎能說是台灣單方受益?再者,兩岸貿易乃貨品與金錢交易的結果,台灣經濟成長豈能解讀「拜中國所賜」﹖經建會表示,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順差,係台灣對中國提供大量其所需的貨品而來,一如長期以來日本對台灣的貿易順差,為產業結構差異所造成。

經建會說,目前政府對兩岸經貿的限制已十分有限,如83%的工業產品項目可以自由進口;只有1.3%的工業項目赴中國投資受到禁止。

對於兩岸經貿關係,經建會強調,台灣對中國經貿的確有過度集中現象,有半數以上的對外投資集中在對岸,台灣對中國及香港出口集中度高達36.8%。因此,經建會也呼籲,「基於政經分險的考量,台灣確有分散對外投資及貿易市場的必要。」

相關新聞
台經建會:台幣適度升值 可舒緩輸入型通膨壓力
有限合夥法 創投業經營更靈活
自製流感疫苗 最快三年量產
新台幣急升  胡勝正:短期對產業影響有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