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高雄鋼雕藝術節 名家跨界拚創意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昨天閉幕,節慶主軸「國際鋼雕戶外創作營」的作品,也多數都在昨天順利完成,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有的著重在表現鋼鐵焊雕功力,有的則以極簡風格呈現人與鋼鐵對話的結果,所有作品同時呈現在駁二特區廣場上,展現了主題所設定的「飆焊‧跨界」特色。

 「一開始看到鋼鐵的厚度不如預期時,確實有些失望。」藝術家盧憲孚回顧參與創作營的心情起伏時表示,由裝置藝術跨界創作鋼雕藝術,與鋼鐵接觸對話的過程,是一次極特殊的經驗。

 盧憲孚的作品《回:旋雲易波漩》原定把一條折出迴旋形狀的鋼鐵嵌進方形的鐵框架裡,利用鋼鐵壓縮在方框裡的張力,讓人攀爬其中,測試鋼鐵的堅軔度。但在挑選鋼鐵材料時,盧憲孚發現預算只足夠使用厚六釐米的鋼鐵,不足以支撐在方框中的力量,而且他所需要的迴旋造形也無法一體成形,短短的一個星期當中,他由失望到陷入苦思、在努力達成初衷的過程裡,有時被迫妥協,最後完成如草圖一般的作品,他說,「不臻完美,卻是一次與鋼鐵對話的真實記錄。」

 創作營期間,盧憲孚多在想辦法解決問題,較少在創作區裡出現,相反地,德籍大衛‧李‧湯姆森以及日本的高田悟,則是「到場率」最高的藝術家,原來就是鋼雕藝術領域裡的高手,他們與鋼鐵有著極「親密」的關係,創作營期間,只見他們天亮就現身,身體力行、親自動手在漫天噴濺的火星中把廢鐵焊雕成藝術。

 大衛‧李‧湯姆森的作品《一個文化、結構與認知的橋樑》,是一件頗複雜的物件組合,由階梯、弧線、直條支架及各式造形的底座透過精密的計算組成,他說,他的作品「也許是一個在敘述『橋』兩邊的表現形式」,專注在建構一個不特定的形式,讓參與的觀眾自作評斷,「就像是一首歌的由來──是發自於內心與心靈的『眼』。」

 高田悟的《高雄-繪畫雕塑》以鋼鐵及水泥組成,在最初公布草圖時就備受注目,因為他企圖以鋼鐵雕塑出一個複雜且具類似「圓規」功能的造形,在最後一天放置到半乾的水泥底座上,再畫出弧形,而在作品完成之前,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會是怎樣的弧線,最終的呈現也在昨天由現場參觀者一起見證。

 其他如原住民藝術家古勒勒的作品,展現「福爾摩沙」的意象;梁任宏的《巴斯卡在高雄》,讓每位參觀者都親身體驗「力」的作用;劉柏村在駁二廣場上種了「鐵樹」….等,各以不同型式為鋼鐵「造形」。

 中國藝術家展望則因為簽證問題來不及加入創作營,成為十位藝術家唯一缺席者。
(記者張忠義╱攝影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