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水車噪音可縮短魚類生長時間並降低成本

人氣 33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宜蘭縣三十一日電)如果時時刻刻都有噴射機的噪音在耳邊,人類遲早會發瘋;而魚塭打水車的噪音對魚類而言,如同噴射機的噪音一般,會提高死亡率等風險,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發現,如果能減少水花拍擊的噪音,可以大大減少魚類的生理抑制,並縮短成長天數,降低成本支出。

魚類具有聽覺、嗅覺、電覺、味覺、視覺等五大感覺系統,以偵測環境中的各種訊號,以達生存、成長和繁衍的目的。中研院動物研究所臨海研究站的實驗室目前正從事聽覺、嗅覺等方面著手,研究基礎神經生理機制,希望研究的成果提供水產養殖的應用。

臨海研究站研究員嚴宏洋研究發現,不少台灣水產養殖業者使用打氧氣的水車將池水暴露於空氣中,以達到增加氧氣的效果,但是水車所產生的噪音往往被忽略,其實這會造成魚類生理緊迫,降低生長速率和生殖率、抗病力減弱、死亡率提高,進而影響成長。

嚴宏洋的研究結果顯示,一般魚類的音頻範圍及側線感覺多低於1200週赫以下,但業者使用水車所產生的噪音卻高於魚的感受頻率。例如一馬力的水車音頻在1到11000赫茲,音壓在180到210分貝,半馬力的音壓也在 120到150分貝;但金魚的音頻在300到4000赫茲,音壓在65到110分貝;吳郭魚和大西洋鮭魚的音頻在100到500赫茲,音壓在80到145分貝,水車的音頻和音壓均高於魚的聽覺感受頻率。

嚴宏洋指出,水車產生兩種噪音,一種是低頻的馬達聲,另一種是水花撞擊水面的噪音,水花拍擊的聲音才是影響魚類生長的最大困擾,因此水車在設計上有很大改良的空間,例如可讓水花落在板子上再流入池中,取代直接撞擊水面,若能改善水車產生的噪音,不但可縮短養殖魚類的成長天數,更可減少養殖成本。

另外,在作魚類嗅覺研究時發現,每一種魚對不同的胺基酸,有不同的反應強度。這意味著可以將反應程度最強的作為誘引劑,促使飼料入水後,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被攝食,這樣也可以減少飼料的流失,節省成本支出。

相關新聞
美FTC將TikTok兒童隱私案件移交司法部
超大質量黑洞從休眠中咆哮甦醒 科學家首見
拉斯維加斯驚現神祕巨石「怎麼爬上去的?」
西方稀土供應鏈全面啟動 一文看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