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重入南韓 深耕印度 台商應把握機會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4日訊】(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十四日電)對於許多老一輩的台灣人來說,韓國貨等於「便宜、低品質」,卻不知時下的年輕人現在拿著韓國手機討論什麼時候到韓國滑雪,還不忘忙著玩韓國人設計的線上遊戲;而在許多人對印度仍停留在落後的印象中,卻不知印度的軟體代工業已悄悄在全球資訊科技產業形成重要一環。

世界變化真的很快,在全球化競爭態勢下,10年就可以改變您對一個國家的刻板印象,南韓與印度就是一個例子。

根據台灣經濟部國貿局資料統計,台灣對韓貿易自1989年即開始出現貿易逆差,在1992年台韓斷交後,因雙方缺乏對話與了解,加上韓國較為封閉的商業環境,使得逆差逐漸擴大,1998年韓國成為台灣第二大貿易逆差國家,僅次於日本,在2000年逆差達到50億美元高峰,近年來仍維持每年30億美元以上逆差金額,引起台灣政府重視而決定加強對韓拓銷。

台灣國貿局長黃志鵬表示,「一時失敗並不可恥,但要知恥近乎勇」。黃志鵬指出,經深入探討後發現,除了因雙方斷交導致產業缺乏溝通與技術交流外,韓國封閉的商業環境,使得台商創新產品在韓國無法獲得適當的利潤等因素,造成台商不想深耕韓國市場,使得逆差逐漸擴大。

反觀韓國企業,以三星電子 (SAMSUNG) 為例,則 結合奧運、世界杯足球賽等國際賽事塑造品牌形象,成為世界第25大品牌價值的跨國企業,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造成韓圜大幅貶值,反而強化其產品出口競爭力,「三星現象」已成為企業改造的奇蹟,韓國企業已今非昔比。

黃志鵬指出,雖然韓國與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勢不 可免,但在全球化市場趨勢下,韓國近年來已大幅開放 國內市場並降低關稅壁壘,如何加強與其他國家經貿互 利已成為重大課題。台韓兩國產業結構相似,在雙邊與 多邊經貿議題上須採取一致立場與策略,合作也是必然 ,雙方官方近來不斷營造良好氣氛,加上韓國經濟成長 快速,進口需求大增,「台商重入韓國市場,現在正是 最好時機」。

與韓國市場比較,印度市場對台商而言更加陌生, 但「絕對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市場」。

有人也許不知道,數字 「0」是印度人的發明,而「0」與「1」造就了資訊時代的產生;天文學也是印度人的專長,而這都說明了為何印度人天生是優秀的數理人才,也說明了為何印度在近期能以軟體代工業崛起於世界。

印度的軟體代工業在2001年的出口值約美金80億元,較1996年出口 8億美金成長約10倍,預估在2008年出口值更可達到 170億美金,所憑藉的就是大量精通英文、價廉但素質佳的軟體人才。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主任秘書李以安表示, 印度現在的經貿現況與10幾年前的中國大陸相當,在1991年開始致力於經濟發展後,經濟成長力道未因不景氣而衰退,加上各項基礎建設陸續展開,有潛力成為高科技台商分散中國大陸經營風險的替代生產據點。

雖然印度各產業有程度不一的發展,但其軟體產業 能與台灣資訊科技產業專精硬體製造形成互補,為未來台商與印度最有可能合作的領域;而半導體與IC設計產業也急需人才,引進印度中高級人才來台也是合作可行的方向。

目前印度的外匯存底已超過1000億美元,整體經濟情況改善,加上新一代具消費能力的族群已經形成,品質好但價格適中的台灣產品在印度將具有相當競爭力,預料印度經濟有機會靠著民間消費增加持續成長,國貿局建議廠商可把握機會深耕印度市場,以拓展商機並分散風險。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