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模:互聯網在中國(之三)

田建模

標籤:

【大紀元2月3日訊】“互聯”意味著什麼?

國人習慣於凡事須在“中國”之後加上“特色”二字,俾便示人以特殊。有些事一觸及“中國特色”就變得複雜了。譬如國人的“文字過敏症”,有些詞兒不知怎麼就犯了禁忌。“互聯”二字也會使人想起判決時常有的一條:“暗中勾結,相互串連,”想起了昔日茶樓酒店的貼紙“莫談國事”。改革開放後,政策雖有所寬鬆,但對於集會結社這等事仍是禁忌的,而那些互相聯絡,企圖成立**黨的激進主義者,先後被一一鋃鐺於鐵窗中了。

然而,網絡的出現使世事也漸起變化。首先,它挾西風之勢,亮出了招牌卻並無顧忌,繼而,又迅如電火勢欲燎原。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由於網絡化信息化而面貌大變,小至局域網,大到國際社會,其影響與作用無疑是深遠的。而這裡,我們僅著眼於中國之國情,就互聯網的出現意味著什麼來作一點簡析。

其意味之一:打破了主流媒體的一統天下。網絡的自由自主和信息的迅捷多渠道,網絡的搜索引擎與網頁鏈接,使封鎖與掩蓋已不再可能。讀者聽者由灌注式的受眾變成了疑眾覓眾。於是,一個神奇的“E時代”到來了!由因及果,越來越多的人睜開了眼睛也開動了腦筋,互聯網的誕生已為“愚民政策”準備好了它的掘墓人。

意味之二:具有攏聚網民和凝集人心的吸附作用,為輿論和民意提供了一個可以表達抒發的場所。近年來網上發生的種種已足以說明。從劉荻案的始末,到杜導斌等人被捕引起的“水波效應”□□網上聲浪一波繼一波,並逐漸擴大了開去。它揭露事實真相,呼籲訴求,使每一個有良心良知的中國人不能不觸動感悟。公開信的集體簽署方式,不僅是一種道義上的聯手,也是為維權而作的宣言抗爭!從這個意義上看,它名符其實地體現了“互聯”的精神和效應。

意味之三:網絡創造了有別於現實生活的虛擬空間,為國人提供了一種對自由民主的嘗試與體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東西,在網絡裡卻有所接觸和體悟,譬如BBS、聊天室、論壇等處的廣泛結交和自由討論的機遇與氛圍,足以使久受壓抑的心靈為之彈放。網民們須得學會在此種場景下如何尊已與尊彼,如何在不損害他人權益的前提下享用自身的權益,並在網絡學習中,趨於更主動更聰明更成熟。互聯網的潛在意義是:在實現民主政治之前,它為國人提供了一種自由民主的預習方式。等等。還可以舉出一些來,但本文打算到此為止。

互聯網意味著什麼?見仁見智各有所述。但我們也無須刻意美化網絡。它並非完美,它也有負面,有種種問題與隱患存在,這與互聯網的先天,與它的特性有關,筆者將結合中國現況另行闡述。
    
寫於2004年1月28日星期三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居中國

──轉自《觀察》http://guancha.org(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快訊:香港年宵花市直播法輪功創始人專訪
中國擬從嚴發放汽車貸款
張林:凌空長嘯的鷹陣,不甘沉淪的華魂
上海一外企支部網上通過雇員入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