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因應大流感台灣應加速建構生產疫苗能力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十七日專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疫苗是預防全球性流感的最有效方法,但大流行發生初期,「疫苗供應可能有限或不存在‧‧‧,目前沒有生產疫苗的國家,不太可能取得供應」,專家指出,為因應下一波大流行,台灣必須加速建構生產疫苗能力。

全球已有三十六年未爆發大流感,但亞洲地區最近發生的H5N1高病原性禽流感,引發了大流行再度來犯的憂慮,WHO特邀集一百多位專家探討因應措施,其中關鍵議題之一,也就是如何有效研發、生產疫苗。

WHO表示,由於大流行疫苗不能儲存,必須在確定病毒基因後,才可能生產,因此,在爆發初期疫苗的供應將極為有限,甚或不存在。

而以現有技術,WHO大流行計畫主任史托爾說,在爆發全球大流感後,至少要四到八個月才可能生產疫苗。而目前全世界疫苗生產百分之七十到七十五集中在歐洲,多數地區沒有生產疫苗的能力。

WHO專家告訴中央社記者,最令人憂慮的是,一旦大流行真的發生,有能力生產疫苗的國家可能連供應本身的需求都有問題,遑論提供其它國家或地區,換而言之,目前沒有生產疫苗的國家很可能無法取得任何疫苗供應。

熟悉台灣公共衛生的專家指出,台灣具有生產大流行疫苗的技術能力,但尚有結構性障礙須要克服,必須要透過與國際大藥廠的合作,而政府正積極朝此方向努力,如國家衛生研究院正規畫在竹南設立疫苗藥廠。

以現階段WHO針對H5N1禽流感研發大流行疫苗為例,預計要在本月底發展出原型病毒,提供藥廠先生產少量樣品,進行各種臨床實驗、測試,確定沒有問題後,才可能大量生產,整個過程至少需進行九個月。

而以台灣目前的情況,即使取得原型病毒,也沒有能力獨立進行試驗與生產,必須與外國藥廠合作。

在WHO主辦的研討會中,各國專家在疫苗的分組討論中,將分析大流行時期各國獲得疫苗的可能模式;確認大流行疫苗發展、生產及授權的障礙;建立擴大全球疫苗產量的策略;以及如何有效、公平提供疫苗,特別是在供應有限地區。

WHO表示,會議的結論除了昨為WHO修改因應大流行指導綱領的參考外,並將提供給各國衛生當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