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1/3深海魚肚內 有塑膠垃圾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台灣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傲視全球,近廿年來卻因經濟開發迅速破壞,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代主任邵廣昭昨天沈痛指出,中研院動物研究所這兩年解剖的深海魚,竟有高達三分之一的魚肚裡含有塑膠袋等垃圾,而本島周圍海域的海底垃圾之多,早已慘不忍睹,他疾呼政府要更重視保護海洋生態,莫讓生機盎然的寶貴海洋淪為死海。

  邵廣昭指出,台灣的海岸線總長度雖遠不如美國、英國乃至日本,卻擁有兩千六百種以上的魚類,佔全世界海洋魚類總數的十分之一,被國際海洋學界譽為魚類寶庫,其中淡水魚約有二百三十種,三十七種是台灣特有種,海水魚有二千五百多種,應有百種以上是全球目前只有在台灣才發現的種類。

  邵廣昭指出,他從事魚類研究三十多年,對近十年來台灣海洋和河域遭嚴重破壞非常痛心。台灣雖號稱海洋國家,但海洋生態區的劃定和保護卻一直停留在「紙上公園(paperpark)」的層次,缺乏有效的海洋管理執法能力,陸地上的垃圾都讓海洋概括承受。

  台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方力行直言,台灣海洋科普知識教育近年來有明顯的進步,但「海洋保育」的執行卻一直在原地踏步,草擬十年的「海岸法」至今仍躺在立法院,僅一讀通過。方力行強調,拚經濟的思維左右了開發政策,海洋又因為要潛到水裡才看得到破壞,使得台灣環境保護的執行力一直表現在山區森林等陸地,無法有效擴及到海域,政府和一般民眾的保育觀念大多還是相當膚淺,只以「人」為中心,而不是真正以「尊重生命」為最高指導原則。

〔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飛魚怎麼飛?燈籠魚如何發光?海馬靠什麼傳達情意?答案都在中研院動物所研究員邵廣昭和海生館研究員陳麗淑合著的「魚類入門」裡。

  邵廣昭表示,海洋保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海洋,美麗多元的魚類是海洋裡最受矚目的主角,傳統教育體系對海洋生物介紹得很有限,他投入海洋科普書的寫作,就是希望補其不足。

  在遠流出版社的力邀之下,邵廣昭和兩個學生聯手寫出「魚類入門」和「魚類圖鑑」,都是以台灣水域的魚類為素材,台灣書界有關海洋的科普書,過去大多是從國外翻譯而來,由台灣本土作者以本土材料來介紹的海洋生物科普書屈指可數。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