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努力同美國發展經貿關係(1)

標籤:

【大紀元4月24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張知萱報導)   來自印度的企業總裁代表團正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進行訪問,努力拓展印度和美國的雙邊經貿關係。 *發展經貿關係需先解決老問題*

美國副國務卿亞倫﹒拉森(Alan Larson)在華盛頓企業組織[全球商業對話]與印度企業總裁代表團共同舉辦的研討會上,談到了美印兩國的雙邊經貿關係。拉森不久前剛剛訪問了印度。這位主管經濟、商業和農業事務的副國務卿援引印度外長辛哈的話說,美印兩國的雙邊關係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不過他也說,兩國首先必須解決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老問題,才能繼續向前進。

拉森說:“在目前相當樂觀的雙邊關係以及兩國政府的努力之下,我們同時也要解決雙方的一些問題。我們不能讓那些老問題把目前良好的雙邊關係拖垮。”

美國副國務卿拉森所指的老問題,包括了兩國對於生物科技等領域採取不同的政策、以及長久以來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不過拉森也呼籲雙方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這些問題,因為他認為目前雙邊關係相當的積極,解決這些問題的機會也相當大。

*沒有失去女兒只是多了一個兒子*

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政府時期擔任副貿易代表的蘇珊﹒埃塞曼(Susan Esserman)女士表示,美印兩國既要認識到雙方的分歧,更要在立場相同的領域加強合作。埃塞曼說:“我希望兩國政府能夠認知並且體諒雙方的政治敏感處,而不要試圖用敏感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在世貿組織裡,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積極的合作。而在彼此之間意見分歧的地方試圖尋求妥協。 ”

埃塞曼女士所指的兩國政治敏感處,對美國來說就是近來大量工作外流的問題。美國有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部份業務外包到工資便宜的印度等國,許多人批評這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不過,印度工業聯合會主席馬欣達拉(Anand Mahindra)在會中表示,印度希望增加美國產品的附加價值,而不是搶走美國的工作。他也舉了一個例子,希望美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他說:在婚禮結束的時候,新娘的家人通常會宣稱他們並沒有失去女兒,而是多了一個兒子。我認為美國也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他們並沒有失去工作,而是增加了競爭力。”

印度一家企業咨詢公司的總裁梅拉(Arun Maira)也表示,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效率。他說:“如果在一個系統中每一個環節都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處理,那麼整個系統也將會更加的有效率。這是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的理論核心所在。我們應該讓工作在最有效率的地方完成。”

*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梅拉也舉統計數字指出,印度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口佔了百分之三十四,美國只有百分之二十一,因此他認為印度在未來的十五年當中將有最多的勞動力。他也指出,美國在未來可能短缺約一千七百萬的勞動人口,而印度卻有約四千七百萬過剩的勞動人口。因此,他認為美國透過越來越發達的科技、將業務外包到印度等人力充足的國家是相當正常的。

*農業補貼問題印度最敏感*

在美印兩國的經貿關係中,對印度來說較為敏感的就是農業議題。去年世貿組織在坎昆舉行的會議破裂,就是因為包括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不滿美國等發達國家對農民進行補貼。印度第二大財經報紙Business Standard發行人及編輯尼南(T.N. Ninan)表示,印度的六億農民當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每天只有不到兩塊錢生活,但是富有國家每天對其農民的補貼每天就達到兩塊錢。尼南認為,這些補貼政策扭曲了市場機制。

尼南說:“並不是印度的農民沒有競爭力。我認為重點是雖然印度的關稅較高,美國和歐盟的關稅很低,但是他們對農民補貼政策扭曲了發達國家市場的成本基礎。所以印度的立場是,如果富國減少對農民的補貼,印度將比較容易決定該降低關稅到什麼程度。”

*良性傳染病:印度坐上單程車*

盡管兩國的經貿關係仍面臨許多挑戰,不過兩國代表都強調將繼續朝開放、自由貿易的方向前進。印度工業聯合會主席馬欣達拉說:“這整個自由貿易和競爭的現象就像傳染病、就像良性的病毒一樣,終於感染到了印度。印度不可能再走回頭路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世界的疑問交給印度答
印度最高帆船浪花號完成世界首航
印度國會大選 大象駱駝運選票
印度國會大選明投票 規模號稱全球最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