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採用數字技術保護敦煌文物遺產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6月2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4日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包括敦煌壁畫、彩塑和敦煌石室出土的所有文獻、文物在內,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變、劣化等跡象。為加強保護和弘揚敦煌遺產,選擇一種永久無損的保存方式,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機構合作,正在聯合打造一個「數字敦煌」。

新華社報導引述從事數字技術研究的敦煌研究保護所專家劉剛說,數字敦煌有兩層含義,一是將數字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二是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研究成果、相關資料,通過數字處理,匯集成電子檔案。

已經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至今保存有洞窟七百三十五個,壁畫四萬五千平方公尺,彩塑兩千多身,並有藏經洞出土的約五萬多件文獻、文物分散在世界各地。幾十年來,敦煌研究院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收藏機構,不斷將新技術和新成果引入敦煌遺產保護,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包括敦煌壁畫、彩塑和敦煌石室出土的所有文獻、文物在內,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衰變、劣化等跡象。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李最雄說,從目前的技術發展和應用研究看,數字技術無疑是永久性無損害保護敦煌遺產的最佳手段,經過多年的保護研究和國內、國際合作,敦煌研究院已經基本具備了「數字敦煌」開發的人才和技術條件。

1998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正式開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數字化拍攝。目前已經完成莫高窟二十二個洞窟的測量、拍攝和編目工作,四十二個洞窟的虛擬漫遊試驗開發也已完成。專家認為,數字技術除了可用於文物圖像的採集與保存之外,還可用於敦煌文物的歷史復原、壁畫圖案創作以及石窟檔案建設等,在這些方面,敦煌研究院已經掌握了成熟的技術和經驗。

同其它歷史文化遺產一樣,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一直困擾著敦煌莫高窟保護。莫高窟正式對外開放始於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四年遊客首次突破了十萬人次,二00一年突破了三十萬人次。據估計,在未來兩年到十年內,到莫高窟旅遊的人數還會迅速增加,每年將達到五十萬人次。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隨著遊客人數增多,保護與利用間的矛盾還會進一步加劇:一是保護壓力劇增,遊人呼出的有害氣體嚴重影響著壁畫的「生命」﹔二是旅遊服務效果降低,狹小、昏暗的洞窟無法一次性滿足更多遊客的參觀需要。

基於這些原因,「虛擬敦煌」的開發應運而生。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精心打造一個莫高窟虛擬漫遊系統。在該系統中,將來遊人既可以欣賞到莫高窟的石窟外景、洞窟建築結構,又能跟隨電子嚮導進入洞窟內部,身臨其境地欣賞精美的壁畫和彩塑,同時通過演示廳的多媒體節目展播,遊人還可以更多、更為詳細地瞭解敦煌的歷史和文化。

目前,除敦煌研究院之外,中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美國梅隆基金會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十多個敦煌文物、文獻收藏單位以及熱衷敦煌文化保護的組織團體等都在參與這一宏偉工程。其中最引人矚目的項目是「國際敦煌項目」和「梅隆國際敦煌檔案」。

「國際敦煌項目」啟動於一九九四年,發起單位有法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中國國家圖書館等,項目秘書處設在大英圖書館,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虛擬的敦煌藏經洞,讓全世界的研究人員能夠從電腦上免費得到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資料。目前該項目已輸入敦煌影像資料十萬多拍、目錄信息兩萬多條,除英國和中國之外,俄羅斯、日本等國的敦煌文獻收藏機構正在建設相應的項目辦公室。

「梅隆國際敦煌檔案」啟動於1998年,該項目是經敦煌研究院和國外一些敦煌資料收藏單位授權,由美國梅隆基金會負責實施,主要目標是虛擬地重新將曾經是敦煌的,而現今卻分散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圖書館中的大量書畫、文書和經卷與敦煌壁畫聯係在一起。

目前美國梅隆基金會正在和敦煌研究院合作,進行敦煌石窟的數字化拍攝。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全球拒絕中共產品侵入的現象
科技戰激烈 多名中國醫學研究人員被拒入美
成都全面取消住房限購 市場不看好
內蒙古多倫和河北承德突降大雪 被指罕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