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香港經濟隱憂仍未清除

香港的經濟問題仍然是一個“計時炸彈”

標籤:

【大紀元6月4日訊】(BBC中文網駐香港特約記者吳曦翔6月4日報導)

特區七周年系列之一

今天(2004年6月4日)是“六四事件”十五周年的紀念日。還有不足一個月﹐就是“七一”– 香港“主權移交”七周年的敏感日子。去年在“主權移交”六周年時爆發的50萬人大遊行,令中央政府大吃一驚,民主派乘勢提出07/08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會議員;掀起了特區政治風起雲湧的一年。

北京中央政府,特區政界以及本地和國際傳媒,似乎都在密切注視,今年會否再度出現大規模的反政府(“倒董”) 遊行。

探本尋源,去年的“七一”遊行主要是由3大因素醞壤:
*香港經濟跌入穀底 — SARS疫症激化前所未有的高失業率(2003年6月為8.3%),房價大跌;經濟持續衰退。

*針對特首董建華個人和施政成效的不滿。
SARS一場浩劫,《反顛覆法》 引起的官民對立及前財政司長的’買車醜聞’,暴露了問責和高級官員的無能問題。

*大吃一驚的中央政府在遊行後廣泛南來調查,根據他們的研判,特區政府無法帶領,習慣了繁榮富裕生活的香港市民走出連續六年的經濟困局,“負資產”的衝擊乃市民不滿特區政府的根源。

北京研判:港人“發窮惡”

於是,北京對港大灑金錢。在總理溫家寶來港簽定 CEPA (更緊密經貿關係) 後,在八月開放廣東及北京、上海等大省市的居民“自由行”(批准內地居民毋須跟團來港旅遊)和高層次的粵港融合會議,全力振興香港的旅遊、消費行業;增加港人(特別是專業人士)北上發展的機會。

由於前景樂觀,而且市面明顯暢旺,從去年10月國慶日到年底,香港經濟迅速復蘇。

儘管如此,香港的左派政黨卻依然在去年底的區議會選舉敗北,中央政府唯有加大力度,擴大CEPA和“自由行”範圍,批准內地豐厚的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香港的股債市場,內地“大戶”來港購置房地產,還有最新的“泛珠三角融合”計畫。

一輪的“放水”(給香港輸入資金) 加“放人”(輸入消費旅客) 的雙料特效藥,令奄奄一息的香港經濟起死回生。

從數字看,失業率從去年七月後的 8.7% 降至今年首季的 7.2%,本地生產總值從SARS時期的(-0.5%)急升至2003年底的4.9% 及今年首季的6.8%。恒生指數回升至12000點。

從市面氣氛看,香港市民(尤其是年青的) 多了笑顏逐開,餐飲、時裝、美容等零售消費物價也明顯加了增加了10-15%。上星期的政府首次恢復賣地成績遠超政府預算,物業價格回升了45%。

外來急救見效 內部轉型未完

然而,正因這外來的“雞尾甜酒”急救法救活了香港經濟,但本來病入膏肓的結構性經濟問題,在過去12個月,卻在一片唱好聲中,早被拋諸腦後,更惶論解決。

首先,香港的經濟轉型過程尚未完成,香港依然沒找到本身的長遠策略發展定位。其次,結構性財赤問題仍未見出路;盛傳有心競逐下屆特首的上任(梁錦松)和現任財政司長唐英年,都是儘量避免’得罪人’,拖過自己任期再算。

此外,普遍的企業文化依然是不尊重人才,惡性競爭有餘,降工資,加工時的問題沒有減輕。

社會貧富差距的鴻溝繼續擴大,如果不趁經濟復蘇的良機處理,廣大市民的不滿只會倍增。一旦油價繼續攀升打擊美國等週邊經濟,或者內地出現經濟危機而繼續改變政策,香港的經濟問題將馬上暴現。

遺憾地,特首及整個特區政府,經過去年的“七一”大遊行一役,管治威信陷入穀底,本來已經非常低調:只是維持運作,不管政策發展。

經過連月以來有中央全盤主導的“愛國爭論”,人大釋法和否決07/08年進行普選,統戰公關,到最近的干預傳媒和選舉工程疑雲,特區政府更無力推動長遠的經濟調整合規劃,只能緊隨國家或區域發展的大潮流和大方向,儘量利用香港原有優勢盡,多爭一把。

這種“拖字訣”對策能買在位政府的一時安寧,但對長遠的香港社會發展以及廣大市民的利益來說,猶如目睹一枚計時炸彈卻大步走開作罷。(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政院回應:中共惡言相向 讓兩岸越來越遠
廣島-台北定期航線開航
制裁台灣 台稱中國經濟會倒退20年
美近期不會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