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加國腸梭菌致89死 台專家提供防治之道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羅碧╱台北報導〕根據外電報導,加拿大蒙特婁和卡加利市的醫院,從去年起,至少有八十九名住院病患死於「困難腸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感染;對此,台灣認為,由此凸顯出醫界及民眾更要留心抗生素的使用,以及院內感染管控的重要性。

  國泰醫院內科部主任黃政華表示,有些人的體內本來就存在著困難腸梭菌,但是不會發病,而是在使用抗生素後,因腸道細菌生態的不平衡,導致此菌叢生,出現偽黏膜性腸炎,主要症狀包括發燒、腹瀉等,若發現是此病症所引起,可給予口服藥物治療。

  前衛生署疾管局長、現任國衛院臨床研究組主任蘇益仁認為,由於這是一種在使用抗生素後引起的細菌感染問題,再次凸顯抗生素使用要非常小心,不能濫用,一定要在醫師的指示及監測下使用,以免錯把腹瀉當成一般的腸胃炎。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立信表示,若住院病患有感染、發炎現象,醫師會給予抗生素治療,但是如果發現患者在用藥後,有發燒、腹脹、腹瀉、一天拉肚子四至六次,就要考慮是偽黏膜性腸炎引起,而要停藥,並採集糞便檢體檢驗,若確認是困難腸梭菌引起的,可以用大腸鏡觀察大腸黏膜變化,給予口服的萬古黴素,或是一般常用來治療阿米巴痢疾的藥物metronidazole,這兩種口服藥對厭氧菌有效。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說,clostridium difficile(困難腸梭菌)是很古老的細菌,目前已知它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後大量繁殖,釋放出毒素,造成患者出現偽黏膜性腸炎,不會無故造成民眾感染,民眾不必恐慌。

衛署:國內腸梭菌僅零星感染 民眾毋須恐慌

〔記者何天立╱台北報導〕加拿大日前爆發「困難腸梭菌」院內感染事件,死亡人數較SARS疫情嚴重,造成國內人心惶惶,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強調,從去年至今,國內的「困難腸梭菌」院內感染通報個案只有零星的五例,且此細菌是院內感染的菌種,不會影響一般健康的民眾,不能與SARS相提並論,民眾毋須過度恐慌。

  衛生署北區感染症防治網副指揮官顏慕庸表示,加拿大的研究報告是累積好幾個時點所進行的分析,不能與SARS疫情同日而語,因為困難腸梭菌原為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叢,當健康狀況欠佳服用抗生素時,該菌才會大量繁殖以致發病,因此較不會影響一般人的健康,也不會在社區傳播,與SARS病毒會傳染至健康人體的情況大相逕庭。

  他說,國內區域級以上的醫院及進行感染管制的醫療院所,均可進行困難腸梭菌的監測,而疾管局的資料顯示,國內從去年元月迄今,各醫院通報的困難腸梭菌院內感染個案只有零星的五例,分別散發於不同醫院、不同時點及地區,尚未出現抗藥性菌珠,亦無死亡病例。

  顏慕庸指出,遭困難腸梭菌感染的情況有三:一是院內感染,由於住院病患的抵抗力差,但可透過醫師早期診斷避免此情況發生;二是使用抗生素,尤其是使用抑制厭氧菌的抗生素,更容易發生,因此醫院必須注重病患的腸道環保,除了不濫用抗生素外,也儘量不要使用制酸劑,以避免破壞病患腸道的抵抗力;三是經由醫護人員的雙手為媒介進行傳播,因此徹底洗手則為防治之道。

  由於加拿大蒙特羅市及卡加利市的各醫院,為因應此細菌造成的院內感染,開始分發病患及醫護人員洗手的步驟,及有關院內感染的重要性等單張,國內是否也會有類似的防治策略?

  顏慕庸表示,經歷SARS疫情後,院內感控是各醫療院所必須強化的重點,抗SARS的各項感控措施,例如環境消毒、醫護人員勤洗手並更換手套等,均可同時防治。

  顏慕庸說,造成加拿大多人死亡的困難腸梭菌,是否出現新的變種,以目前所得的資料尚無法判斷,而此細菌的致死率並不高,除非病患本身患有癌症等嚴重疾病,致死率才會提升。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