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參與AMS計畫 打造台灣光榮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台灣學術單位共有五個團隊參加AMS計畫,其中最早加入此一計畫的中央研究院與中央大學負責電子系統的監造與物理特性的分析工作,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電子系統與構裝電路的製造,後續加入的成功大學負責超導磁場之量測與驗證工作,以及AMS第二代電源供應系統的設計與製造,國科會太空計畫室提供電子產品的環境測試,團隊合作無間,打造台灣光榮。

  另外,除目前的五個團隊外,交大團隊則預計加入太空站「太空電腦」研發工作。

  AMS計畫台灣團隊總召集人、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李世昌表示,由於台灣團隊負擔相當多的設計工作,國際團隊核心成員約每三個月來台開會研商,他表示,1998年6月,AMS第一代(AMS01 ),成功進行太空測試,其所裝載的電子儀器即是由中科院製造,說明台製的電子儀器具國際水準。

  成大團隊航太所林清一教授曾撰文指出,AMS01裝載的永久磁鐵磁場強度僅一千五百高斯,對太空中能量太高、速度太快的粒子,僅捕捉到可能的跡象,無法得到精確的數據,卻意外地發現許多原先無法想像的事,包括:地球的正電子是負電子的四倍、同位素氦三和氦四存在於不同的位置、赤道上空四百公里處有一個具有六十億電子波能量的質子環。

  內裝超導磁鐵、造價高達一億美元的AMS第二代(AMS02 ),磁場強度大約是AMS01的十六倍,以捕捉高能高速的粒子,原預計2005年10月乘美國太空梭進軍國際太空站,正式展開搜尋反物質的計畫,但因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出爐的調查結果,顯示太空梭的使用頻率及載重必須調整,美國太空總署已決定延後一年,由於AMS02大部分為國人設計製造,我方已經爭取到在AMS02外殼貼上我國國旗的榮譽,彰顯我國團隊的技術能力。

  林清一表示,超導磁鐵必須在攝氏零下兩百七十度才能發揮作用,而AMS02所攜帶的氦只夠讓超導磁鐵維持這種低溫三年,我方團隊正研發裝設加速冷卻器,希望超導磁鐵能夠不受時間限制運作,他也樂觀表示,AMS02超導磁譜儀可以避免太空粒子干擾,計畫的成功機率將相對提高。

丁肇中 力挺台灣

記者許紹軒╱特稿
  台灣高科技研發能力能夠經由AMS計畫名揚國際,除了台灣研發團隊發揮驚人潛能外,AMS計畫主持人丁肇中力排眾議,面對美國官員的強烈質疑下仍能堅持挺台灣到底,充分展現丁肇中對台灣科研的堅定信心,也是科學家擇善固執、要求精準的最佳示範。

  丁肇中在科學界的成就有目共睹,跟他共事的人都熟知丁做事要求非常嚴格,對於實驗細節的掌握極為確實,同樣也反射在他對外的表現上。例如儘管他的團隊成員來自世界各地,而且都是頂尖科學家,但若有人膽敢在會議中打瞌睡,丁肇中照樣不留情面地出聲制止,也因此團隊成員對他都是敬畏有加。

  面對媒體,丁肇中有問必答,但僅限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對於政治議題則避之唯恐不及,記者提問AMS計畫在我國是否曾與中科院以外的單位接觸過,丁肇中表示僅和國防部、中研院與國科會接觸,當被問及是否曾與行政院官員談過這個計畫?丁肇中連忙舉起雙手猛搖頭說,「不、不、不,我不和這麼高的衙門打交道!」生動地表現他的風格。

  同樣在他的專業內,丁肇中也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由於在不少科幻小說都提到反物質與物質結合將可產生巨大能量,是否表示未來人類的太空旅行將可利用反物質進行?丁肇中倒是非常謹慎而不願正面回答,僅表示「先把反物質找到再說」。

  至於這次計畫,是否將開啟美國國家太空總署的新一波科學探勘面貌,丁肇中不改不過問非己之事的態度說,NASA的計畫與他無關,不能代為回答問題。

中科院 蘊藏太空科技能量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AMS計畫讓中科院在國際聲名大噪,中科院電子所長荊溪暠表示,對於長期從事武器研發的中科院來說,計畫所使用的科技水準還沒有武器研發的層次高,但極端強調百分百穩定度,這也是中科院首度接觸太空規格的材料,對於加強台灣太空能力有很大幫助。

  電子所「反物質磁譜儀計畫室」主任林玉蘭說,這項計畫在科技層次上的困難度不高,但是在可靠度要求很嚴厲,尤其是太空的環境與地球完全不同,在地面最稀鬆平常的散熱問題,在太空就成為必須克服的條件。她說,太空中溫差很大,最低溫約攝氏負四十度,最高溫為攝氏九十度,高低溫差極大,不但材質很重要,也因為太空為真空,無法用地面常用的氣冷方式散熱,因此就必須使用熱傳導方式把熱能處理掉,以免溫度過高導致儀器損壞。

  在過程中,由於第一階段由中科院負責生產,因此很多國外設計的藍圖必須送到中科院,研發者通常較缺乏生產的角度,因此中科院還必須就生產流程的角度檢視藍圖可製性,常抓出設計合理但是不易生產的缺點,國外也相當尊重中科院的意見,均能從善如流進行改善,像是意大利藍圖就出現過螺絲孔不合理的情況。

  林玉蘭說,其次就是生產製程的改進,太空上的散熱除了靠傳導之外,還要靠散熱膠,但是在電路板的製造過程,中科院發現散熱膠灌入後卻從另一端冒出來的情形,雖然這樣子也算生產完成,中科院為了提高品質而修改的生產製程,不但散熱膠不會冒出來,貼上保護膠之後可以在熱真空的情況下有更高穩定度。

  荊溪暠說,這次生產的儀器在科技水準上低於中科院現階段所掌握程度,但要求的就是百分百可靠,中科院生產的電子模組既提高速度十倍,又擁有絕佳可靠度,確實是一大成就。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