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可能面臨70年代停滯膨脹威脅

標籤:

【大紀元7月1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16日綜合報導)歷經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各國經濟表現後,緊接的是日本與中國大陸出口通脹緊縮至亞洲各國,如今,隨著消費者物價止跌回升,經濟專家認為,亞洲可能面臨另一項威脅:停滯型通貨膨脹 (stagflation)。

所謂停滯膨脹是指經濟成長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情況。此時,一國的經濟成長緩慢,失業率持續攀升,且物價亦不斷上漲,聽起來似乎遙不可及,其實不然,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謝國忠 (Andy Xie)說,「隨著經濟快速減速,各國通脹率均回升,亞洲各國央行應正視停滯膨脹問題。」

亞洲重現1970年代停滯膨脹甚或面臨更為嚴重問題的可能性相當小,但凡經歷經過那段時期洗禮的投資人與決策官員均了解,通脹率超過國內生產毛額 (GDP)成長率的任何風險是不容忽視,此一趨勢也可能在股債市興風作浪。

其中,顯而易見的風險是亞洲低利率,低利帶動地產需求強勁,資源配置扭曲導致問題愈演愈烈,亞洲金融風暴時,印尼即出現類似情形,銀根寬鬆帶動雅加達地產價格與股市狂飆。

其他停滯膨脹風險,還包括亞洲薪資成長與中東動盪導致供給中斷。謝國忠指出,綜觀以上的各項風險,原本還算溫和的停滯膨脹可能轉趨劇烈。

果真如此,亞洲各國央行可能受制於油價,就像1970年代油價大漲時,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以免失業人口大增,而貨幣疲軟可能使得通脹更加嚴重,消費物價高漲,貨幣疲軟恐重創亞洲債市。

問題是亞洲各國央行似乎傾向維持低利,而接受通脹高漲,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特別是政府仰賴低利提振經濟成長時,就算是Fed已四年來首度升息,亞洲央行仍無意升息。

提到停滯膨脹風險,謝國安特別擔心中國、南韓與台灣。他指出,南韓與台灣仍專注於成長減緩問題,因此未來4-6季不可能升息,中國年底前可能升息,但謝國忠認為,中國升息幅度將是美國調幅的一半。

同時,印尼今年成長目標將近5%,而消費物價增幅可能接近7%,亞洲金融危機迄今,印尼在削減通脹率已有明顯進展,但物價增幅超過GDP已損及生活水準與吸引外資的能力。

由於全球熱錢四處流竄,其中包括Fed採取寬鬆信用措施,中國今年通脹率已由去年的通縮加速至將近5%,南韓通脹率將近3.6%,相對上年為3%,期間中國經濟已經減速,而南韓國內需求也已放慢,泰國的通脹率則創下五年來最高水準。

經濟表現與通脹率走勢分歧似乎還好,因通脹率是落後指標,不過,這次情形不同,問題在於近年來亞洲經濟成長有多少是由低利所推動,各國央行的責任不可謂不重。

這些現象反映出經濟學家所說的「洞愈補愈大」(the Bubble Fix),亦即央行為提振經濟而採取低利,而低利導致資產價格泡沫,使得這個洞愈補愈大。銀根寬鬆降低結構改革的必要,讓資產價格出現膨風。

Action Economics經濟學家David Cohen指出,「亞洲並未面臨停滯膨脹立即威脅。」儘管全球商品價格上漲帶來些許壓力,但亞洲經濟生機勃勃,通脹壓力不大。

低利引起全球地產市場泡沫化,富有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盡情揮霍,銀根寬鬆也刺激中國資本支出,帶動亞洲製造經濟與商品經濟。亞洲貨幣主管機構似乎認為全球經濟最終將趨緩,此舉有助通脹壓力下降,不過,謝國忠提出警告,「利率已經太低,中東動盪不安,亞洲各國央行現在就應升息以建立些許安全邊際 (safty margin),即使此舉可能加速經濟減速。」

相關新聞
隨著美國調升利率  世界經濟面臨新壓力
美國聯準會料將宣布四年內首度升息
美聯準會升息動作 世界經濟恐難逃影響
ECB專家憂心歐元區通膨預期心理升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