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紡織品至2005年仍可望位居全球前3大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7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戴海茜台北18日電)2003年台灣的聚酯纖維與耐隆纖維延續2002年的趨勢,成為全球紡織品生產量的前3大。其中聚酯棉與聚酯絲產量仍名列世界第2位,僅次於中國大陸,至於耐隆纖維產量則位居全球第 3位,產量小於美國與中國大陸。短期內至2005年為止,台灣紡織品位居全球前3大的排名應不會有所改變。

歷年來聚酯纖維一直是為全球紡織品最主要的生產產品,台灣也一值都掌握著生產龍頭的地位,提供台灣中、下游紡織品的生產原料供應不虞匱乏。其中聚酯絲產品一值都維持在 150萬公噸左右的生產量,排名也都維持在全球第 2位,聚酯棉雖然近年來的生產量並未有大幅改變,但因美國持續減產而在2002年晉升為第 2順位。

耐隆纖維則受到中國大陸的擴產影響,台灣在2002時退居全球第 3大的生產國家。全球紡織產業歷經2001年至2002年間的不景氣調整後,除中國大陸的持續擴產計劃外,大致上已經趨於穩定平衡的狀態,預計短期內至2005年為止,台灣紡織品位居全球前 3大的排名應不會有所改變。

根據台灣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公會統計,2003年台灣人造纖維產業的年產能為 381.1萬公噸,而其中絕大多數屬於聚酯纖維,且其生產廠商的家數也最多。台灣的人造纖維產品中,聚酯絲、聚酯棉與耐隆纖維的生產位居全球前3名,表現十分突出。

聚酯纖維廠商中以南亞塑膠的產能最大,達到聚酯絲每日1197公噸、聚酯棉每日 684公噸;其次為遠東紡織,聚酯絲產能為900公噸、聚酯棉為750公噸。耐隆纖維廠中則以台化居首,耐隆絲日產能為 568公噸。至於其他人造纖維產品如亞克力纖維、嫘縈纖維及彈性纖維的產能都不大,生產商也較少。

紡織中心指出,觀察台灣人造纖維廠商產能資料,以纖維種類區分,聚酯纖維日產能達600噸以上的前6大廠依序為南亞塑膠、遠東紡織、東雲、華隆、台南紡織、新光合纖,合計產能即達全部聚酯纖維產能的73% 。

若分別觀察聚酯絲、聚酯棉的廠商產能,則聚酯絲產能前5大廠產能合計已囊括總聚酯絲產能的63%;而聚酯棉產能前5大廠產能合計更佔聚酯棉總產能高達85%,顯見台灣聚酯纖維的生產多集中於大廠,而有量大的競爭優勢。

此外,根據CMAI統計顯示,若將海外生產基地產能合併計算,則2004年華隆與南亞聚酯絲產能名列全球第1、2位,成績斐然。

耐隆絲也是台灣相當具競爭力的主要人造纖維產品。根據台灣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公會資料統計,2003年前5大耐隆絲廠商產能合計佔整體耐隆絲產能的69%,其中台化的產能在台灣耐隆絲廠商中居首,其次為華染。

紡織中心表示,台灣人造纖維產業擁有世界級的實力,不但在台灣內需市場足以支撐中、下游紡織業的升級發展,且擁有今後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能力,環顧全球現今的主要人造纖維競爭國家,以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南韓與台灣具有較直接的競合關係。

其中無論在生產力或市場消費能力上,中國大陸都是相當值得關注的一個地區。中國大陸的大宗人造纖維產品種類齊全,包含了聚酯纖維、耐隆纖維、亞克力纖維、嫘縈纖維與彈性纖維等,在其市場需求持續成長的拉動下,中國大陸人造纖維產業日益龐大,重要性不容小覷。

根據日本化學纖維協會統計,2003年中國大陸人造纖維產量為1126.9萬公噸,已穩居世界第 1位。其中聚酯纖維產量為913萬公噸,佔全部人造纖維產量的80%,可謂是人造纖維中最重要的產品。中國大陸在下游紡織品出口強勢的帶動下,對於聚酯纖維的需求大增,近10年來無論是聚酯棉或聚酯絲在產能與產量的表現上都有十足的成長,但仍不及消費量增加的速度。

中國大陸的聚酯纖維工業發展相當快速,許多大宗規格產品已能自給自足,且價格具競爭力,而進口的聚酯絲則多屬於差異化的聚酯纖維產品。由此進口情形觀察,身為中國大陸聚酯絲第一大進口國的台灣,主要是以差異化纖維做為出口的主力產品,也突顯出中國大陸在生產差異化纖維的能力上仍有所不足,需仰賴國外供應,對台灣聚酯纖維業而言乃是商機所在。

近年來日本面臨泡沫經濟後的不景氣,造成消費市場緊縮,而對紡織品的需求也持續下降。再加上來自中國大陸等低價紡織品的強烈競爭,更導致日本本地的產量急速減少。目前日本所面臨的困境也將是台灣未來可能遇到的難題,下游成衣業因成本考量外移以及廉價進口品大量充斥市場等現象,造成上遊人造纖維與紡紗業因下游工廠對原料需求的減少,而陸續減產甚至停產,整體產量也因此呈現下滑的趨勢,因此台灣雖然目前紡織品仍位居全球前3大,但所面臨外移等問題則不容忽視。

相關新聞
美議員要求延長全球紡織品配額
中國紡織品商人赴美參展半數簽證遭拒絕
紡織品配額半年後取消 台灣經部籲廠商儘快全球佈局
紡織配額明年取消 台灣精品上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