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討論:中國的電力供應危機問題

標籤:

【大紀元7月23日訊】(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記者聞劍採訪報導) 盛夏季節,中國許多地區拉閘限電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像浙江和江蘇兩省的蘇杭地區,電力供應已經不是“一般短缺”或“嚴重短缺”,而是已經進入“電力危機|”狀態,所有工廠一周要有四天停止生產。記者聞劍邀請浙江湖州師院的經濟學者張德存教授(以下簡稱張)和“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筆名為水皮的中國國內著名財經評論家呂先生(以下簡稱呂),一起為聽眾分析中國的電力供應危機的問題。

記者:張教授您現在人在浙江,首先想問一下您現在浙江用電短缺這麼嚴重,用媒體的話說已經進入了電力危機的狀態,原因出在那裏?

張: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一個是浙江是以水力發電比較多的一個省份,加上這幾年的乾旱使水庫水的容量往下走,所以發電的電量歷年也在減少。另外一方面以經濟發展的速度來講,在全國是排在前面的,所以用電量也在逐年的成長。還有一方面問題,就是整個電力產業的發展不平衡。前幾年過度的發展水力發電這樣的產業,相對的火力發電、核電在全國的布局來講,雖然在浙江有核能電廠,但是還是沒有足夠的正視長遠的問題。

記者:呂先生我請問您在世界發電業中,水電、火電、核電是三足鼎力的,我看了統計數據,其中火電佔64%,水電佔18.4%,核電佔17.2%,地熱以及其它能源發電佔0.4%。剛才張教授的一番分析,您是同意還是不同意?

呂:浙江這個地方因為經濟發達,最近這幾年中小型企業發展的比較猛,它的城鄉化走的也比較快,一來工業化的進程相對於它的過去的基礎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躍升。我倒覺得可能核電對它這個地方來講是比較理想的配置,剛才張教授有提到比如說真要搞火電的話,大量的火電廠恐怕也是比較麻煩,因為這個運輸,大家知道中央遙控,電力運輸能源供應會跟不上。

記者:呂先生剛剛張教授說浙江主要是水力發電,但中國整體的情況,大多是用煤來發電,電對煤的依存度就比較多,假如像江浙一帶能得到足夠的煤,可不可以考慮像全國其它地方一樣用煤來發電?

呂:這的確有一個運輸的瓶頸,運輸恐怕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的問題。實際上像江浙一帶、上海一帶這種製造業比較集中的地方,運輸又有瓶頸的地方,還是剛剛那個建議,核電可能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

記者:張教授您怎麼認為呢?您認為江浙一帶、浙江除了水力發電以外,是像全國其它地方一樣都用煤來發電,還是考慮像呂先生說的核電?

張:江浙地區現在上馬的一些項目,我們看到的項目都是火電。也就是說短期來講,火電可能是解決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如果從常遠的發展來看,從發展規劃來講,是應該是發展大型的核力發電。

記者:張教授您說到這個長期和短期的目標,路透社引用一些經濟學家的話說:中國這種嚴重缺電的現象,在全國範圍內,可能一直持續到2006年,呂先生這些經濟學家的預測有什麼根據嗎?

呂:2006年我想他是根據一個建設周期來估計,根據一個建設周期來計算,可能大家都認為到2006年。

記者:我再請問張教授,您認為中國在體制方面對電力是不是該有什麼改革創新?

張:確實是體制上的問題,中國的電力行業還是個壟斷行業,並且還是自然壟斷行業,自然壟斷行業按效率來講還是比較低的。因為他的發電和供電不是一個部門,是兩個部門。兩個部門之間沒有協調起來,國家又分行政區化的電網,就電力協調來講還是有很多條塊分割的問題。實際上這個產業應該加入更多的競爭者。

記者:最後一個問題,張教授我請問一下,剛才我引用有些經濟學家說中國的用電荒起碼要持續到2006年,張教授您人在浙江,浙江又是中國民企的一個搖籃,您認為這種用電缺電的現象會持續多久呢?

張:這恐怕還得持續3-5年的時間。

記者:但有一點,張教授如果缺電的話就會影響中國生產總值的增加,比如說缺電至少影響中國GDP成長的1-2 %。這樣在未來3-5年缺電的話,會不會影響中國經濟影響的正常運行呢?

張:這我看也不是什麼壞事,要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方面國家通過這個形式也可以調整經濟的情況。

記者:呂先生您怎麼看呢?

呂先生:我倒同意他辨正的看這個問題,說到這個用電方方面面的環境制約的話,對它的內在強烈的投資擴張是一種扼止,這種扼止不是扼殺。讓它這種投資慢慢的把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會更為持久一點。

記者:也就是說現在這種缺電的現象,可能由壞事就像張教授說的變為好事。

呂:因為方方面面都有這個壓力,方方面面就會作這個精選,只要考慮到精選,這種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就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以上根據自由亞洲電台錄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缺電危機提前爆發 專家憂慮外資卻步
中國缺電危機提前爆發  專家憂慮外資卻步
湯唯自曝最常用韓語 放閃導演丈夫一臉害羞
曾遭中共打壓 台灣佳麗高曼容摘世界選美后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