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鄧小平的話可以任意更改

王維洛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8月24日訊】三峽工程有建與不建之爭,有高壩與低壩之爭。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說:“我贊成低壩方案,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鄧小平爲長江三峽工程開綠燈。鄧小平所提及的低壩方案是正常蓄水位爲海拔150米的方案。150米的方案是個騙人的方案,它利用了概念和計算上錯位,而減少了移民數,誇大了工程的效益。1992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不是三峽工程的低壩方案,而是中壩方案。之後,鄧小平關於三峽工程的這句話就被截去了半段,成了:“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2003年6月三峽工程開始蓄水,實踐證明,三峽工程在計算水庫淹沒水位上犯有嚴重錯誤,正常蓄水位元被迫先被控制在海拔156米。三峽工程不得不回到了被否定了的低壩方案。鄧小平那被人刪除的前半句話,是否應該重新回歸,以證明領袖的“英明而富有遠見”的決策?

一、領袖的話

中國文化中特別強調個人的作用,特別是領袖的作用。領袖的一句話,領袖畫的一句圈,都會被賦予偉大的歷史意義。過去,皇帝的命令稱爲聖旨,臣、民對聖旨只有無條件接受,“君叫臣死,臣不得死不死”。皇帝的聖旨是更改不得,更改聖旨無疑是死罪。據說康熙皇帝的遺囑是“傳位十四子”,後被篡改成“傳位於四子”,這就有了雍正皇帝。這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可見還是有人爲了一定的目的,要更改皇帝聖旨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也被神化。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有毛澤東的話“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的說法。文化大革命中人人有毛澤東語錄,講話前先引用毛澤東的話。其實一個人一生說的話很多,無論是平民還是領袖,很多是沒有用的廢話,還有一些話是胡說八道。毛澤東對長江葛洲壩工程的批示,本是一個意思不明、語句不通的批示,卻被作爲長江葛洲壩工程決策的依據。中囯共產黨黨史研究專家至今還不能解釋這個批示的真實意思。毛澤東的“不須放屁”的詞句進了毛澤東詩詞選,則成千古的笑話。據說毛澤東給華國峰寫過“你辦事我放心”的手喻,華國峰由此成爲毛澤東的實際接班人。後來又說這是華國峰僞造的聖旨。

本文要介紹的是鄧小平關於長江三峽工程的講話被更改的事實。

二、鄧小平爲長江三峽工程開綠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把治理大江大河作爲歷史賦予他的大任,決意在歷史上建立禹舜般的功績。1953年2月毛澤東乘“長江艦”遊長江,旅途中聽取了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關於治理長江的彙報,期間毛澤東提出了建設長江三峽大壩的設想,要用大壩卡住長江洪水、畢千功於一役地解決長江洪水危害問題。1956年2月,毛澤東在武漢橫渡長江後寫下《水調歌頭.游泳》,詩中有“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詞句。這幾句充滿羅曼蒂克的詩句竟成爲後來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的“長江綜合治理規劃”和建設長江三峽工程的依據。

當年發生了以林一山爲代表的主上派和以李銳爲代表的反對派的關於長江三峽工程的爭論。兩人在1958年1月的南寧會議上針鋒相對,在中央決策者面前陳述了不同的觀點。應該說,那時決策的民主作風要比1992年好,因爲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長江三峽工程反對派的主將黃萬里教授幾次上書,要求有30分鐘的機會向中央決策者面述反對的理由,直到黃萬里教授告別人間,也沒有得到這樣的機會。

毛澤東在1953年2月至1958年1月6次召見了林一山,討論治理長江和建設三峽工程問題主上派認爲毛澤東是支援林一山的。在此同時,毛澤東把反對三峽工程的李銳選作他的工業秘書,日日伴君,反對派認爲這說明毛澤東是傾向李銳的。五十年代中擔任三峽工程論證研究總負責的周培源先生,到了八十年代,和李銳一起成爲反對三峽工程上馬的領頭人。而五十年代並不贊同三峽工程上馬的潘家錚工程師,到八十年代卻成爲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技術總負責人,是三峽工程上馬最堅定的支持者。鄧小平在五十年代對三峽工程抱什麽態度,沒有公開發表的文字和講話記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六十年代前期的經濟政策的錯誤和黃河三門峽工程的失敗,使三峽工程的計劃鎖進了抽屜。

在文化大革命後期,湖北省和國家水利部重新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建議,但是遭到毛澤東的斷然拒絕。毛澤東去世之後,華國峰出任中囯共產黨的第一把手,提出了宏大的經濟發展建設計劃,要建設“十個大慶”,“十個鞍鋼”……三峽工程再次成爲議題,也成爲華國峰經濟發展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不久華國峰因堅持毛澤東的路線而下臺,他的經濟建設計劃也因“貪大求洋”而受到批判。此時,三峽工程也因爲四川省移民數量過大的問題而遭到多方拒絕。當時人們認爲,三峽工程上馬的主要阻力是來自四川方面,鄧小平老家在四川,當時的總理趙紫陽也是從四川省第一把手的位置上提升上來的,他們兩人一定會多照顧四川省的要求。爲此長江水利委員會和國家水利部將規劃的三峽水庫的蓄水位大幅度地調低,計劃建設的三峽水庫將主要淹沒湖北省的部分縣市,和四川省萬縣地區的一些縣市,移民的重點在湖北省,而不在四川省。

鄧小平第二次政治複出之後,于1980年夏回四川老家“省親”,1980年7月11日,鄧小平乘“東方紅32號”輪從重慶出發至武漢。在途中經過長江三峽,並考察了正在建設的葛洲壩工程。陪同鄧小平的有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四川省省長魯大東、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魏廷錚等。在旅途中,鄧小平聽取了魏廷錚關於三峽工程設想的彙報,也聽取了陳丕顯、魯大東對三峽工程的意見。根據童懷平、李成關編輯的“鄧小平八次南巡紀實”一書的記載,鄧小平問魏廷錚的第一個問題是:“有人說三峽水庫修建以後,通過水庫下來的水變冷了,長江下游連水稻和棉花也不長了,魚也沒有了。究竟有沒有這回事?”

從鄧小平這個開門見山的問題中可以看出,鄧小平在此行之前曾經聽取過一些人對三峽工程的彙報,但是對三峽工程的問題並無實質性的認識。“三峽水庫修建以後,通過水庫下來的水變冷了,長江下游連水稻和棉花也不長了,魚也沒有了”的問題在鄧小平的腦子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認爲是妨礙長江三峽工程的最大障礙。鄧小平正是帶著這樣無知的問題來考察長江三峽的。

魏廷錚回答說:“長江通過水庫下泄的水量年平均爲4510億立方米,而三峽水庫的庫容只有年過水量的8%,江水會不斷進行交換,水溫變化不大,不影響農業和漁業。”

其實鄧小平提出的“水庫下泄水體水溫降低”的問題,是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一個重要問題。三峽水庫下泄水的溫度變低,會影響大壩下游的魚類産卵和生活,特別是白鰭、中華鱘等在長江中生存的稀有珍貴魚類。但是這個問題並不象鄧小平所想象的那樣,以致于“長江下游連水稻和棉花也不長了,魚也沒有了”,也不象魏廷錚所回答的那樣簡單,“不影響農業和漁業。”

就在鄧小平考察結束後一個月,1980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由國家科委和國家建委組織專家對長江三峽工程進行論證。

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聽取國家計委關於在二十年內使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彙報,在談到興建三峽工程時,鄧小平表態說:“我贊成低壩方案,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鄧小平爲長江三峽工程開綠燈。鄧小平所指的低壩方案是指正常蓄水位海拔150米的方案。

1984年4月5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原則批准了興建三峽工程的計劃。國務院以(84)國函字第57號發出“國務院關於長江三峽可行性報告的批文”,明確指示“三峽工程按正常蓄水位元150米,壩頂高程175米設計”。

三、三峽工程的高壩和低壩方案

1919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講到航運問題時曾指出,宜昌以上的長江河道有急流灘石礙航,“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這一設想實際上是主張興建低水頭閘壩,以解決航運問題爲主要目標,結合水力發電,是低壩方案。

1932年,工程師惲震等在三峽地區查勘後提出,可以在黃陵廟和葛洲壩建低壩,他們考慮的主要也是發電和航運,設想中的壩高比現在已建的葛洲壩還低。所以這也是一個低壩方案。

1944年5月美國墾務局總工程師薩凡奇博士建議三峽大壩,設計壩頂高程海拔225米,總裝機容量1056萬千瓦,主要目標是發電。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受中國政府邀請而來的蘇聯專家提出的三峽大壩方案,壩頂高程海拔265米,稱爲高壩方案;而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提出的壩頂高程海拔235米,與蘇聯專家的建議相比,林一山的方案則是一個低壩方案。兩者的發電裝機容量都在3000萬千瓦之上。

1958年國務院決定三峽工程的蓄水位元爲海拔200米。國務院是考慮到三峽工程的淹沒損失和移民人數問題。重慶市朝天門碼頭的最高一級臺階的高程是海拔200米,周恩來就把這個高程作爲三峽工程蓄水位元的標準。毛澤東說“高峽出平湖”,周恩來、鄧小平都認爲三峽水庫是個沒有水力坡度的平湖,大壩處蓄水位海拔200米,600多公里之外的重慶市的水位不會超過朝天門碼頭的最高一級臺階。從工程上來看,特別是從發電效益來看,200米方案是最低可行方案,蓄水位元再低,工程發電效益不可能好。

請讀者注意這裏兩個概念壩頂高程和蓄水位之間的差別。一個大壩的壩頂高程是物理的、唯一的高度,而蓄水位元則是受人控制的、多重的、可更改的高度。蓄水位又可分最高蓄水位、正常蓄水位、最低蓄水位等。國際上的大壩工程,移民按最高蓄水位爲出發點計算,最高蓄水位一般低於壩頂高程2至3米。1958年周恩來提出的三峽工程蓄水位元海拔200米,從其確定的方法來分析,應該是指三峽工程的最高蓄水位元,移民也是按蓄水位海拔200米計算的。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三峽工程論證中提出三個方案比較,分別是蓄水位海拔200米,195米和190米。這樣海拔200米就成了高壩方案,195米和190米依次爲中壩和低壩方案。在方案比選中,195米和190米方案由於防洪效益、發電效益不好而落選,而200米方案成爲推薦方案。三個方案比較也證實了這樣一個事實:200米方案是最低可行方案。從此,從三峽壩址至重慶這個範圍內,國家基本建設、城鎮建設都控制在海拔
200米以上。

1970年葛洲壩工程陷入困局,周恩來任命林一山來挽救危局,林一山建議先建三峽工程,蓄水位元先控制在海拔115米,被周恩來拒絕,但有了葛洲壩工程是三峽工程練兵的說法。

七十年代後期提出的三峽工程方案仍然是蓄水位元海拔200米。但是由於葛洲壩工程上馬之後,認爲三峽工程不會再建。在七十年代初期,在三峽壩址至重慶這個地區內,國家基本建設、城鎮建設的控制線下降了15米,降低到海拔185米(低於重慶的歷史最高洪水位),要實現200米方案,就要淹沒海拔185米至海拔200米的地區,四川省極力反對這個計劃,實施可能性不大。爲此水利部和長江水利委員會又提出一個方案,蓄水位海拔180—185米。這陽五十年代的低壩方案(蓄水位海拔200米),此時就變成了高壩方案,而蓄水位海拔180—185米,則是低壩方案。就是這個低壩方案,也由於移民人數多,也遭到四川省的堅決反對。四川省長魯大東、萬縣地委書記在鄧小平視察三峽時,都表達了反對意見。

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長江水利委員會提出一個新方案,正常蓄水位海拔150米,主要淹沒區在湖北宜昌、恩施和四川萬縣地區。這個方案被稱爲低壩方案。由於這個原因,原蓄水位海拔180—185米的方案改稱中壩方案。爲了保險起見,長江水利委員會還準備了一個正常蓄水位更低的方案,正常蓄水位海拔128米,只淹湖北,而不淹四川。這150米方案和128米方案都使用了“正常蓄水位”這個概念,而不是過去的“蓄水位”或“最高蓄水位”。其中的差別,後面還會討論。

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了興建三峽工程的提案,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最高蓄水位海拔180.4米(可至海拔183米),和七十年代後期提出的中壩方案基本一樣。移民按照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計算,雖然最高蓄水位可高達海拔183米。發電裝機容量1800萬千瓦,只有五十年代計劃的五分之三。林一山在聽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三峽工程的消息時說,三峽工程最終還會回到200米方案上來的。

簡單地說,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元高低方案的區別在於:正常蓄水位越高,水庫庫容越大,水庫的調節能力越大,防洪能力越大,發電量越大,發電效益越好,但是淹沒範圍越大,移民越多,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越大;正常蓄水位越低,水庫庫容越小,水庫的調節能力越小,防洪能力越小,發電量越小,發電效益越差,但是淹沒範圍越小,移民越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越小。

四、低壩方案,鄧小平上當受騙

李銳先生曾著文說:鄧小平在晚年幹了兩件錯事,一是長江三峽工程,一是六四。是鄧小平爲長江三峽工程開了綠燈。原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也說,(三峽工程)鄧小平同志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三峽工程的決策過程來說,1982年擺在鄧小平面前有三個選擇:第一,不表示支援;第二,支援中壩方案;第三,支援低壩方案。鄧小平選擇了第三方案。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表態說:“我贊成低壩方案,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這個正常蓄水位海拔150米的低壩方案,實際是一個騙人的方案。請看1984年4月5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文件:“三峽工程按正常蓄水位元150米,壩頂高程175米設計”。正常蓄水位150米,壩頂高程175米設計,兩者之間相差25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50米,最高蓄水位可達海拔173米。鄧小平贊成低壩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低壩方案的移民人數少(33.54萬人),而防洪、發電效益與中壩方案相仿。其中的奧妙就在於,低壩方案的移民人數是按照海拔150米計算的,而防洪效益則是以最高蓄水位海拔173米計算的。至於生活在海拔150米和海拔173米之間的幾十萬居民必須在三峽工程蓄水防洪時逃離家園,到山坡上去跑洪,時間可長達一個月甚至二個月。所以,低壩方案只是在玩弄概念和數位遊戲,這種紙面上的優勢實際上並不存在。而鄧小平則是這種概念和數位遊戲的上當者,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五、1989年結束的三峽工程論證否定了鄧小平贊成的低壩方案

1986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以15號文件決定進行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至1989年論證結束,歷時三年。412名專家參加了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反對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而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黃萬里等多位著名教授、工程師被排斥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之外。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了三峽工程。

對比1982年鄧小平批准的低壩方案和十年之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三峽工程方案,其主要區別在於∶壩頂高程從海拔175米提高到海拔185米,提高了10米;正常蓄水位從海拔150米提高到海拔175米,提高了25米。移民人數從33.54萬人上升到113萬人。1989年結束的三峽工程論證否定了鄧小平贊成的低壩方案,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三峽工程同樣否定了鄧小平贊成的低壩方案。

六、鄧小平的話可以任意更改

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說:“我贊成低壩方案,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三峽工程之後,鄧小平的這句話就不再出現在中國的新聞媒介中,也沒有出現在鄧小平文選中。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去世之後,鄧小平關於三峽工程決策的這句話,被改成了:”(三峽工程)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前半句“我贊成低壩方案”被刪除了。

2002年7月7日,鄧小平的長子、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鄧朴方及其夫人高蘭在湖北省省委常務、副省長蘇曉雲和省委常務、宜昌市委書記孫志剛的陪同下參觀長江三峽大壩工程。原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黨組書記、副總經理李永安、副總經理郭濤親自招待了鄧朴方和夫人。陸佑楣說:“三峽工程提出設想是在孫中山時代,決策實施是在改革開放時代,鄧小平同志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陸佑楣還說:“小平同志曾經指示“看准了就上,不要猶豫。”鄧朴方回答說:“我知道這個情況。”

鄧朴方知道什麽?鄧朴方知道鄧小平的話被篡改的事實?

篡改鄧小平關於三峽工程的話,刪除其中最重要的“我贊成低壩方案”是爲了掩蓋鄧小平上當受騙、做出支援三峽工程低壩方案的錯誤決策這樣一個事實。

七、鄧小平的“英明遠見”

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三峽工程,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2003年6月三峽工程開始蓄水。按照計劃,到2006年全部壩段的壩頂都將達到海拔185米,到2009年三峽工程將蓄水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

但是蓄水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的計劃將被無限期推遲,只是將正常蓄水位保持在海拔156米。這海拔156米蓄水高度只比鄧小平贊成的低壩方案(海拔150米)高出6米,比全國人大批准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低19米。

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三峽工程方案中有一個嚴重錯誤,就是移民人數是按照海拔177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加2米風浪高)計算的,並且把三峽水庫當作一個沒有水力坡度的“平湖”,由此得到了三峽工程移民人數113萬。這樣三峽工程壩址處蓄水至海拔175米,重慶朝天門碼頭的水位根本不會超過海拔200米。

但是三峽工程從2003年開始的蓄水實踐證明,三峽水庫不是一個平湖,三峽水庫存在水力坡度!這個水力坡度將隨著水庫泥沙的淤積,逐步加大,直至泥沙沖刷和淤積達到平衡狀態。按照三峽工程泥沙組提供的資料,三峽水庫的平均水力坡度將是自然狀態下(萬分之2.3)的三分之一,即萬分之0.7。按照這個平均水力坡度計算,在三峽工程發揮防洪效益時,三峽大壩壩址處的水位海拔175米,重慶朝天門碼頭的水位將達到海拔217米,遠遠超過1958年周恩來制定的最高蓄水位海拔200米!重慶朝天門碼頭的水位比三峽大壩壩址處高出42米!

一位名伊文的先生認爲,如果重慶的水位高達海拔217米,那麽重慶真的被淹得差不多了.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麽真的從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瘋子,否則怎麽會讓這樣愚蠢的工程上馬呢?當然伊文先生認爲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

但是三峽水庫蓄水後出現的水力坡度證實了水庫是有比降的,特別是象三峽水庫這樣平均寬一公里長六百餘公里的狹長水庫,更不能忽略水力坡度對水位上升的影響。

因此,三峽工程不得不改變其蓄水計劃,未來三峽工程蓄水將控制在海拔156米,然後觀察三峽水庫蓄水回水影響,視重慶朝天門碼頭實際水位的升高,然後再決定三峽工程的最終正常蓄水位元。

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表示贊成正常蓄水位爲海拔150米的低壩方案,是他預見了三峽工程規劃中的這個錯誤?海拔150米加上42米,重慶朝天門碼頭的水位將達到海拔192米,正好低於1958年周恩來制定的最高蓄水位海拔200米。

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說:“我贊成低壩方案,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1992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不是三峽工程的低壩方案,而是中壩方案。之後,鄧小平的話就被截去了半段,成了:“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經過2003年6月後的三峽工程蓄水實踐證明,三峽工程有一個錯誤,正常蓄水位元將控制在海拔156米。三峽工程又回到了被否定了的低壩方案。

鄧小平“我贊成低壩方案,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又可以成爲“英明”的決策。刪除了“我贊成低壩方案”這半句話,就無法體現鄧小平的“偉大”,“富有遠見”。篡改鄧小平講話的人是否犯有大逆不道之罪?現在人們是否要在“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這半句話前面再加上“我贊成低壩方案”這段被刪除的話?

可見,鄧小平的話可以被任意更改的。

──轉自《觀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王維洛:黃河小浪底庫區翻船事件的探討
王維洛:江淮污水塗炭生靈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