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欲借“馬鈴薯革命”解決溫飽問題

標籤:

【大紀元9月15日訊】(亞洲時報記者Jamie Miyazaki 9月15日報導)東京 — 聯合國駐北韓人道主義協調員警告說,世界糧食計劃署今年十月將面臨糧食枯竭的危險,而這時正是北韓糧食奇缺時期。

像北韓其他許多經濟部門一樣,農業部門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一直衰落。在之前的30年裏,政府推行短視的農業政策,盲目追求農業自立:過度使用化肥、農作物選擇不恰當、伐林種糧以及農業集體化。上世紀90年代中爆發的洪災幾乎把北部農田完全沖毀,糧食自足率在1996年降至最低點-60%。自此,北韓依靠外國非政府組織的援助努力改革農業生產部門以增加收成和刺激農業經濟。在連續三年獲得好收成之後,估計糧食自足率已達到70%,援助機構努力彌補其不足。

專家把糧食自足率提高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政府放鬆農業集體化政策、試探性放寬農業經濟、推行有機肥耕種政策、提倡種植更適合北韓土壤環境的農作物以及這三年的氣候條件好。然而,就像8月份的暴雨所顯示的,該國搖搖欲墜的農業部門依然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

北韓政府已放鬆了對合作制農場(該國主要的農業經營模式)的控制。農民隊伍已從原來的每組25人精簡到7-10人。這些“次級工作隊”可在市場出售過剩的農產品。

在北韓活動的天主教非政府組織-明愛的卡茜告訴《亞洲時報在線》,“農民渴望種更多經濟作物。”最近她到北韓旅行時,一農場管理員告訴她,合作制農業“越來越以錢為中心”,更多的許可權下放給次級工作組。

這種以市場為導向的轉變歸功于2002年北韓政府的經濟改革:放開基本商品價格以便更準確地反應它們的真實價值。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再加上次級工作隊規模更小、更獨立,農民增加強量的積極性提高了。正如北韓農業管理員所解釋的,“提高生產力更容易了,但責任越來越重。”

但為了提高生產力,北韓需要進一步改革合作制農業。聯合國環境計劃署上月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了北韓環境惡化的問題。由于過度使用氮肥和種植農作物,北韓土地的生產能力大大減弱了。經濟衰退、燃料和原料缺乏已導致北韓的化肥生產行業癱瘓,該國如今嚴重依賴化肥援助,特別是來自南韓的。諷刺的是,這貌似災禍實則是件好事,因為它導致有機肥料耕種擴大,化肥得到更合理的使用,也促進了作物種植多樣化。

金日成統治時期提倡以大米和玉米為主食,甚至宣稱“大米乾飯是共產主義的象徵”。但在北韓山區地帶,種植水稻或玉米是不明智的。政府提倡把玉米作為主要的高地作物,但忽略了北部山區的土壤和氣候差异以及玉米對土壤肥力的需要。不幸的是,水稻尤其不適應北韓的氣候,可耕地中只有30%適合種水稻。事實上,在山坡上種水稻會使洪災加劇。

但自1999年起,金正日統治的北韓開始實行農作物多樣化計劃並發起“馬鈴薯革命”,提倡把它作為新食物品種。北韓希望通過在蔬菜地裏種植馬鈴薯或將其作為玉米地的冬季作物實現盼望已久的食物自足目標。

這令人想起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1959年參觀了美國愛荷華州的玉米種植之後發起的“種植玉米運動”,小金提倡種植馬鈴薯提高食物安全的計劃是一個重要政策轉變。與赫魯雪夫的玉米策略不同,馬鈴薯生產對食不裹腹的北韓人來說確實是個明智選擇。馬鈴薯比水稻或玉米更適合北韓的氣候,更有營養,而且對土壤肥力的要求也是三者中最低的。

天主教和基督教援助組織,如世界展望一直幫助北韓科學家和農民開發適合該地區環境的高澱粉、抗病毒品種以及水栽法農業技術。世界展望估計正在研製的新馬鈴薯品種的產量可能是原來的四倍,多達40噸/公頃。北韓計劃到2006年生產800萬噸土豆,這樣理論上能完全解決食物短缺問題。

但一些專家警告說北韓尋求解決食物短缺問題並實現農業自立簡直是异想天開。原美國國務院北韓事務負責人肯尼斯· 凱諾內斯博士認為,北韓政府提高農業自足率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北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不可能徹底解決食物短缺問題。據南韓專家透露,在上世紀80年代,農業自足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而今天更不可能實現。作物多樣化並不意味著馬鈴薯已經被選為主要的高地作物。玉米和水稻依然是主要農作物。儘管馬鈴薯不像玉米那樣對土壤肥力要求高,但它依然要求相當多材料-超出北韓所能生產的。沒有更多的燃料、肥料和裝備,即使馬鈴薯革命也不可能充分發揮其產能。

儘管北韓領導層對饑荒表示內疚,並把食物短缺歸咎于自然災害,但這些不真誠的道歉不能掩蓋北韓食物危機持續的原因:經濟結構缺陷和核危機。正如援助工作者指出的,有限的改革,儘管給農民帶來實惠,但卻導致一個全新的貧困階級-產業工人產生,他們的工資趕不上通貨膨脹。謠傳北韓政府為應付高通貨膨脹率已發行面值1萬的紙幣。(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各方評說北韓大爆炸
北韓九日大爆炸 南韓著手調查
報導:北韓領袖會見俄總統普京親信
美軍逃兵詹金斯 在日本主動自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