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衝擊中國 石油考驗胡溫

--溫訪俄談石油管道 中國進口原油較去年增40% 中國石油戰略引國際關注

標籤:

【大紀元9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途綜合報道/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剛結束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第二天就踏上訪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的航程。哈薩克斯坦總理艾哈邁托夫在9月23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會議結束時表示,9月28日,連接哈薩克斯坦同中國西部的石油管道建設專案將動工。溫此行緊迫的是與兩國建立能源合作,解決國內因石油短缺和油價上漲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中國一直希望建一條從東西伯利亞通往中國東北部的輸油管道,取代成本高昂的鐵路運輸,通過俄羅斯來滿足國內的石油需求。中國與俄羅斯的石油管道“安大線”因俄「恐華症」被否決。中國另辟蹊徑,連接哈薩克斯坦阿塔蘇和中國阿拉山口的石油管道今年9月開工,預計2005年年底建成。「中哈線」上馬,管道投入運營後將保證每年向中方輸出1000萬噸原油。


2004年,世界原油價格一再刷新紀錄,油價沖頂50美元大關,達到每桶49.4美元,漲到21年來的最高點。油價的上揚,正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衝擊,國際局勢也隨之調整。

誰控制住石油,誰就在今後的戰略部署中掌握了主動權。美國副總統切尼曾明確表示,誰控制海灣石油的流量,誰就對美國經濟,甚至是「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經濟」擁有了「鉗制力」。

油價上漲衝擊中國

據中國中華工商時報22日報導,統計資料顯示,國際油價每上漲1%並持續一年,中國GDP平均降低0.01個百分點。1999年國際油價上漲10.38%,GDP下降0.07個百分點;2000年國際油價上漲64%,GDP下降0.7個百分點。而按2000年GDP8.8萬億計算,2000年國際油價的上漲相當於對中國造成600億元以上的損失。

油價攀升對中國消費者帶來巨大衝擊。 一項專項調查顯示,去年7月份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已連續5次上調,北京地區僅93號汽油從每升2.8元漲升到3.66元,漲幅爲30.7%。而今年8月的那次油價上漲,以北京200輛機動車、月均消費汽油160升計算,將使駕車者們每月多支付約6400萬元。

高油價打擊國內企業發展。 除去石油石化企業獲暴利以外,航空、航運、汽車等領域裏的企業最爲難過。據悉,目前國內航空公司的運輸成本中有25%至30%是航油成本,國航更占到 35%。若燃油價每增加1美元,則國航成本將增加1.1億元。今年汽車廠家已進行4次整體降價,但油價飈升讓持幣待購者望而生畏,令低迷的汽車業一籌莫展。

高油價影響中國貿易平衡。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原油和成品油進出口相抵,出現了173億美元逆差。今年全年原油進口若達到 1.1億噸,預計全年石油貿易逆差將超過300億美元,由此導致中國今年全年貿易盈餘將減少74億美元,貿易盈餘對GDP的貢獻率從去年1.2%下降到今 年0.6%。

高油價産生通貨膨脹的壓力。據統計,今年6月份中國購買原油的開支增加了20%,零售價格指數中燃料部分增長了13.6%。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5.3%,環比回落了 0.2%。而油價上漲的負面影響將傳導到製造及服務業,進而傳輸到消費領域,油價成爲CPI繼續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據分析,在今年底至明年初,通貨膨脹率將達到7%。

尤科斯停供油雪上加霜

據經濟參考報導,自1993年中國成爲石油淨進口國以來,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去年已經超過8000萬噸,約占國內石油消費總量的30%。中國石油消費對國際市場依存度越來越大。華爾街日報22日報導,今年上半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爲5634萬噸,這意味著中國全年的石油進口將突破1億噸從而可能取代日本,成爲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尤科斯表示,將從9月28日起暫停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CNPC)的石油供應。合同規定尤科斯每日供給中國石油10萬桶,暫停供給的數量相當於中國原油日進口量的6.5%左右。

尤科斯解釋,原因現金短缺使公司無法預先支付運輸費用及關稅,9月份是中國方面預支了這筆錢。而中方認爲沒有義務這樣做,拒絕預付10月份的費用。對此,CNPC管理層拒絕發表評論。但CNPC的一位管理人士稱,公司正在爲恢復供給積極努力,並表示尤科斯是想以此促使CNPC遊說中國政府,對這家四面楚歌的俄羅斯公司提供援助。

華爾街日報認爲,俄羅斯暫停中國石油供給正值中國政府面臨困難之時,將使中國的國際外交以及抑制經濟過熱的努力均因此變得更爲複雜。中國經濟對能源的強勁需求已經導致今年早些時候油價上揚,能否確保海外長期供給的同時又不使中國損害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這已經成爲中國領導人的心頭之慮。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21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們希望尤科斯公司能夠履行同中方有關公司簽訂的合同,如約向中國輸出原油。同時,我們也希望俄羅斯方面,特別是俄羅斯有關的政府部門能夠敦促有關俄羅斯有關公司履行合同。並坦言:中國的能源供應現在比較緊張。

中俄石油管道談判爲溫訪俄重點

中國一直希望修建一條從東西伯利亞通往中國東北部的輸油管道,取代成本高昂的鐵路運輸,通過俄羅斯來滿足國內的石油需求。

溫家寶在訪問俄羅斯並與弗拉德科夫共同舉行兩國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前夕,於9月12日在中南海接受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常務副社長阿布杜林和俄通社-塔斯社副社長庫奇科採訪時說,中國是俄羅斯油氣最持久和最穩定的市場。在管道修建以前,我們願意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兩國之間的能源合作,比如擴大鐵路石油輸出。到2006年,俄羅斯運往中國的石油能夠達到1500萬噸。與此同時,中方的企業願意與俄羅斯的企業開展多種方式的合作,進行石油的勘探、開採和開發。

溫家寶說,對於俄羅斯確定管道方案時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我們表示理解。但是我們相信,無論將來管道方案如何設計,俄羅斯政府和企業都會優先考慮將石油管道修往中國,這絲毫不會影響中俄兩國的油氣合作。

新京報23日報導,這次溫家寶訪俄,中俄雙方要在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石油管線支線通至中國問題上達成一致。在管線建成之前,俄方表示今年運至中國的石油要達到550萬噸,2005年爲1000萬噸,至2006年爲1500萬噸的規模。

根據預計方案,整個工程可能需要150億美元的投資,俄方考慮由中日聯合投資。中方對此的立場是,不管油管方案如何,根據中俄早前達成的共識,俄羅斯必須要有一條油管通向大慶。

管道建設一波三折

1994年俄羅斯石油企業向中方提出了修建從西伯利亞到中國東北地區石油管道的建議。1996年,兩國政府簽署《中俄關於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定》。2001年9月中國總理朱鎔基訪俄,一條北起俄羅斯安加爾斯克、南到中國大慶(簡稱「安大線」)的跨國石油管道鋪設計劃幾成定局。

2003年1月10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飛抵莫斯科,與普京總統簽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計劃》。小泉依據《合作計劃》向俄羅斯提交了「修建‘安納線’( 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原油流向日本」的管道建議。 同時,韓國也對小泉主導的「安納線」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2003年3月俄提出折中方案,分別建設通往中日的兩條支線,但通往中方的支線將優先開工。

2004年6月30日,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劉古昌與俄工業和能源部部長赫裏斯堅科進行了會談。在討論中俄能源合作等問題時,赫裏斯堅科正式宣佈俄政府決定放棄安大線計劃。赫裏斯堅科表示,安大線、安納線均未透過,泰納線(泰舍特到納霍德卡)比較可行。

《經貿動態》文章抱怨說,十年以來,中國對於安大線這一中俄最大的能源合作專案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中國有關方面一直緊抱「安大線」不放,主要是希望借此保大慶。然而總在最終方案即將確定前,枝節橫生、爭端又起,中國用上「俄羅斯油」的日子,如今看來是遙遙無期。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問題研究所瑪麗娜博士認爲,安大線的停工是因爲「恐華症」在俄政壇作祟的結果。由於某些政要人物害怕與中國合作,無意之間爲俄羅斯石油在中國市場銷售,培養起一個競爭對手。

中哈石油管道捷足先登

在俄羅斯搖搖擺擺的過程中,中國另辟蹊徑。連接哈薩克斯坦阿塔蘇和中國阿拉山口的石油管道將於今年9月開工,預計2005年年底建成。哈薩克斯坦駐華大使卡裏布紮諾夫在新聞發佈會上說,管道投入運營後將保證每年向中方輸出1000萬噸原油。

中哈石油管道將與中國西部建設的原油成品油管道共同組成西油東送戰略通道,把新疆、甘肅和東部、西南地區的輸油管道以及石化企業連接起來,形成西部輸油管網。

俄羅斯石油市場分析師比柳科夫認爲,是俄羅斯在「安大線」合作專案上的告吹,中國把石油進口目標轉向哈薩克斯坦。「安大線」被否決,促成了「中哈線」上馬。

開發蘇丹石油著眼戰略目標

據廣州市委主辦的南風窗雜誌報導,近10年來,中國在蘇丹設下海外石油資源鏈的重要一環,蘇丹也因而被國際社會歸入中國的勢力範圍。中國在蘇丹擁有目前海外最大規模的石油投資,這些投資不僅對中國開發蘇丹的石油資源必不可少,而且是將來開發整個非洲石油的立足點。蘇丹對中國而言,擁有重要的石油戰略價值。

1993年,中石油取得秘魯搭拉爾6/7號區塊油田開採權。1995年,中石油首先取得蘇丹南達爾富爾地區6號區塊的開採權。1997年,在美國的石油公司因美國政府對蘇丹制裁而撤出之後,中石油成爲蘇丹境內最大的外國投資商,在蘇丹國際石油財團中擁有41%的股份。今年6月,中石油又開始在蘇丹港興建總投資21億美元的輸油終端。

目前,中國從蘇丹進口原油平均每天才7.1萬桶(以今年4月爲例),僅占同期進口原油總量的2.9%,幾乎無足輕重,但它卻是中國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資,覆蓋勘探、採油、輸油管、煉油廠和港口等各領域。其戰略意義不僅在於對蘇丹石油的長遠開發,更在於它關係中國的整個非洲石油開發戰略。

在今年7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表決全面介入蘇丹達爾富爾地區人道主義危機的決議中,中國投了棄權票。南風窗稱,蘇丹問題的國際化,不僅將損害中國的海外石油戰略和經濟安全,更深遠地,它將是威脅中國勢力範圍的一個糟糕先例。

中國真缺油嗎?

英國泰晤士報8月31日報導,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中國囤積石油是造成原油價格上漲的主因,因其進口的原油遠超過國內需求。

據美林證券的研究指出,中國進口的原油和石油産品是其實際需求的2倍。美林根據中國今年前兩季石油進口資料所作的分析發現,中國今年每日增加石油進口100萬桶,此一數位並不符合中國發電廠、汽車廠等實際增加的消耗量。

美林證券資深石油分析師Michael Rothman的話指出:「這顯然是囤積的現象,我們認爲,囤積的現象必然會發生,當囤積的情況結束,油價就會下跌,甚至會跌至每桶30美元左右。」

據中華工商時報9月21日報導,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今天在中國國際石油石化企業高峰論壇上說,中國對制定石油儲備以及石油儲備量有自己的判斷做法。並說,緊急情況下戰略性石油儲備,是保護可能發生的短期石油供應波動的最有效的途徑。

張國寶說,在石油供應的總體方面,中國的總資源量是豐富的,可以從國內獲得2/3的原油保障。截至目前,中國總資源量中,原油達到1221億噸,在最終可采量上,原油爲140-160億噸。而目前可采資源探明率,原油是40%,未來勘探潛力很大。

文章披露,今年中國大舉進口原油,較去年同期增加約40%,這不一定反映真實的需求。而海外不少專業分析師猜測推斷,其動機是中國政府要求國有石油公司維持庫存。而按照JP摩根此前的估計,從2003年初以來,中國可能已儲備最高達2.85億桶的石油。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家:石油輸出國家備用產能低落
澳洲被指竊取東帝汶的資源
尤克斯暫停輸油中國 溫家寶訪吉爾吉斯與俄
分析師:中國需求與恐怖主義讓油價居高不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