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被放在輿論陽光下的腐敗

——有感于縣委書記黃金高的投書

劉曉波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9月3日訊】在官方媒體全力營造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之時,一個七品芝麻官的名字「黃金高」卻引起國內民意的巨大關注:這位中共福建連江縣委書記在投書「人民網」《縣委書記穿防彈衣上班》中指出:他在查處轄區內的腐敗案件時,既受黑社會威脅又遭上級施壓,過去六年間,他外出時不得不身穿避彈衣。

媒體上的兩大熱點,前者爲官方刻意營造,後者爲民間自發形成,二者的強烈對比,在無意之間,不啻於民間輿論對官方導向的挑戰:七品芝麻官黃金高所贏得的巨大民間聲譽,破除了官方全力塑造的鄧小平改革神話——鄧式的跛足改革爲中國帶來的最大社會危機之一,便是愈演愈烈的腐敗。

反腐書記獲巨大民意支援

險惡的反腐環境,使黃金高陷於重重阻力和巨大危險之中,他在反腐敗投訴無門的無奈之下,不得不破釜沈舟,打破官場潛規則而向社會輿論求援。黃金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承:在他感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得不到體制內的很好保護時,群衆送他的護身符會祈求神靈保佑他。

黃金高的反腐投書於八月十一日見諸「人民網」後,立即被各大網站轉載,引發網路民意的巨大回響。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等官方網站迅速辟出專欄,讓網民「暢所欲言」。《新京報》、《北京青年報》、《東方早報》、《鄭州晚報》、《南方都市報》等紙媒,也在該信見諸於網路的第二天、第三天紛紛跟進,或發表評論文章,或追訪黃金高本人,或採訪福建省有關部門……形成一股巨大「公共輿論潮」。中央電視臺也在沈默了幾天之後,於八月十六日的《今日說法》欄目播出專題「讓法律成爲防彈衣」。該專題由黃金高尋求輿論保護入手,談及對反腐人士的法律保護問題。黃金高的信也在各級紀檢部門內部引起震動,中紀委內部網站也進行轉載和討論。

特別是,最能反映真實民意的網路輿論,對黃金高給予了罕見的支援。有媒體統計,在「反腐信」上網後的短短幾個小時內,至少有十萬多網民發言聲援黃金高,對反腐書記居然要「穿防彈衣上下班」的遭遇表示出極大的憤慨。《南方都市報》派往福州市採訪的記者報道說:福州市市民普遍支援黃金高的信,但也爲他的前途和安全擔心。一位離休老幹部說:我以一個有著半個多世紀黨齡的老黨員的黨性保證,黃金高絕對是一位在中囯共產黨歷史上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縣委書記,只是生不逢時,讓他擔當了本不必擔當的,才使他成了「反腐書記」、「反腐英雄」。如果中囯共產黨連這樣正直的縣委書記都保不了,就太讓全國六千多萬共產黨員寒心了。但願老天爺能保佑黃金高書記性命無虞。

地方當局惱羞成怒

與給予黃金高以巨大支援的民意相反,福州市當局的反應則是惱羞成怒。黃金高信件曝光後,福州市有關部門開會確定:「黃金高的行爲屬於政治鬥爭,是個人行爲」,並對網路民意做出了措詞嚴厲的反擊。之後,各大網站上的黃金高專題和相關言論紛紛遭到封殺,最早曝光黃金高投書的「人民網」上,現在已經看不到有關此事的報道和評論,強國論壇上的網友議論也被封鎖;所有官方媒體和三大門戶網站,也很難再看到「黃金高」的名字了。福州市官方回應輿論時指出,黃金高的行爲是極端錯誤,甚至給其羅列了諸條罪狀,如「不講政治、不顧大局,嚴重違反組織紀律」;「不懂法律、目無法紀,擅自弄權」;「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用黨組織之功爲自己塗金」;「用扮演反黑英雄來掩蓋自己失職」;「六年隨身防彈衣,純系子虛烏有,是編造威脅,欺騙輿論、自我炒作」等等……甚至把黃金高事件上綱上線爲敵對行爲:「其行爲的直接後果是爲西方敵對勢力、臺灣敵對勢力、民運分子等利用,引發了社會政治不穩定,成爲嚴重的政治事件」;並要求全市官員:「面對這場嚴重的政治鬥爭,全市各級領導幹部都要與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旗幟鮮明、態度堅決,牢記使命、守土有責,以對黨、對人民的? 祀x忠心,把福州的工作做好,維護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不讓西方敵對勢力、臺灣敵對勢力、海外民運分子、法輪功分子妄圖搞亂福州進而搞亂福建、搞亂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圖謀得逞。」

然而,據《東方早報》報道說:黃金高的公開信引起福建省高層的高度重視,已經於十一日緊急召見黃金高商談,公安部門還安排兩名公安幹警保護他。另據消息人士指出,中共福建省委代書記盧展工十二日曾緊急與黃金高談話,強調福建省委高度重視他所談的情況,一定會徹查有關腐敗弊端,並將確保其生命安全。現在,由福建省紀委、省公安廳、省檢察院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開始對「連江縣江濱路改造建設腐敗案」進行調查。

中國反腐專家、中紀委特約研究員邵道生十二日撰文指出:「公開信」事件決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當地官場的政治生態環境很嚴峻的背景下發生的,是在「官商勾結」組成的「腐敗利益集團」非常倡狂的背景下發生的,必須堅決打擊、徹底清除。另外,央視在十六日對黃金高事件的正面報道,也透露出此事件已經引起中共高層的重視。

福州市高層、福建省高層和北京高層對黃金高事件的不同反應,再次透露出地方政權與中央政權、下級與上級之間的微妙關係。

「防彈衣事件」的悲哀

近年來,反腐文藝作品頗受大陸民衆的歡迎,以至於中共意識形態部門命令各電視臺不得在黃金時間播放「反腐題材」的電視劇。在反腐的小說中和影視劇中,受到威脅、陷害、打擊、報復的清官,大都是專職的反腐官員,如紀委書記、反貪局長和公檢法的官員,而很少有作爲一把手的黨委書記遭遇腐敗分子的威脅報復的情節設置。恰恰相反,這類作品的結局大都是喜劇性的,因爲作品中的黨委書記都是反腐英雄的支持者,反腐英雄也在黨委書記的堅決支援下戰勝腐敗分子:無論腐敗分子的級別多高、關係網多麽龐大,也無論反腐英雄遭遇到多麽危險而艱難的窘境,黨委書記都能起到「一指撥千斤」的神奇效果,只要一把手介入反腐案件,腐敗聯盟便頃刻瓦解。

然而,黃金高事件卻以活生生的反腐親歷說明:即便是作爲一把手的黨委書記,也對其轄區的腐敗網路無能爲力。「一把手」親自反腐的窘迫遭遇凸現出極爲冷酷的現實:當下中國,腐敗之愈演愈烈和積重難返,腐敗分子之無法無天和倡狂厚黑,依賴于已經形成大大小小的腐敗利益集團,並由「官商勾結」發展爲「官商匪的黑白一體」,對反腐敗的阻截已經達到了高度組織化的程度,不僅是官場內部腐敗網路的「官官相護」,而且發展爲官場之外的「黑社會威脅網路」。在此情況下,不但民間的自發反腐英雄屢遭報復迫害(如揭露瀋陽「慕馬大案」的反腐老人周偉被判勞教兩年;揭露河北程維高腐敗案的郭允光也被判勞教三年等等),而且官方的反腐清官也隨時遭遇威脅。

如果說,中共內堅決要反腐的健康力量對官場腐敗的宣戰,是正面的「共產黨反對共產黨」,那麽,中共內的腐敗力量對反腐的成功阻截,就是反面的「共產黨反對共產黨」。靠潛規則運行的腐敗力量遠遠大於靠明規則運行的反腐力量,即便是「青天再世」,也無能爲力。比如,在江朱時代,曾經發誓反腐的鐵腕總理朱鎔基甚至說過「準備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給貪官,一口留給自己」的悲壯之語;但在更強大腐敗力量面前,他的誓言和悲壯,包括他手握的最高行政權力統統失去效力。現在,以「親民」和「廉政」爲執政目標的胡溫體制,不是對上海的「周正毅大案」無可奈何嗎!

嚴峻的反腐現實說明:中國的反腐敗之所以陷入「越反越烈」的怪圈,就在於腐敗毒瘤寄生於另一個更大的制度母體之中,腐敗正是從這一制度母體中獲得了充足的營養、資源、底氣和力量。換言之,體制內反腐的無效,正是由於獨裁制度本身給予了腐敗分子以遠遠大於反腐人士的力量。所以,要想遏制愈演愈烈的腐敗,以至於消除産生腐敗的制度根源,必須建立體制外的預防、監督和懲戒的機制,其中最主要的兩大機制就是「新聞獨立」和「司法獨立」。

民間自發輿論監督形成氣候

儘管,黃金高事件所凸現的現實之冷酷,令人對反腐前景不敢有絲毫樂觀的期待,然而,黃金高事件的曝光以及各界的反應,給人的資訊並非完全負面,其中也透露出一線樂觀的希望:借助於互聯網的資訊平臺,民間自發的輿論監督已經漸漸形成氣候,正在改變著公共輿論監督空白的現狀,並在某些局部問題上影響著高層決策和推動著制度變遷。

首先,互聯網的自由性、開放性、民間性、便捷性促成了網路民意的持續擴張,先形成網路的公共輿論,然後對其他媒體形成了壓力,推動著大陸新聞界逐漸走向獨立開放。一,網路公共輿論既可爲其他媒體提供新聞線索,自下而上的民意支援也可爲媒體及其新聞人提供應對自上而下的政治壓力的藉口和底氣,以便及時介入敏感新聞的報道和評論;二,網路民意對某一媒體的市場之擴大或萎縮、其社會聲譽的提升或降低,施加來自媒體的買單者——廣大受衆——的巨大壓力。特別是在涉及到重大的社會性事件和熱點事件的新聞,紙媒體和影視媒體能否跟上互聯網的步伐,已經成爲它們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和社會聲譽的標準之一。三,互聯網輿論已經成爲社會公共輿論的基礎。現在,在重大的和敏感的熱點問題上,大陸的社會公共輿論的形成,大致遵循著這樣的過程:互聯網曝光——網路輿論的迅速形成——紙媒體和電視媒體跟進炒作——社會性輿論形成。

網路輿論是當下大陸最具自發性和草根性的民意表達,它逼迫其他媒體對網路民意儘快做出反應、轉達、汲取和跟進,而受到網路民意的正面壓力的其他媒體,也就必然越來越淡化「官方」和「喉舌」的色彩,而越來越強化「民間」和「獨立」的色彩。同時,對於形成健康的社會性公共輿論而言,二者的互動缺一不可,沒有網路輿論,其他媒體便缺少了民間的資訊來源和民意資源;而沒有媒體對網路輿論的汲取和傳播,網路輿論便無法上升爲社會性輿論。

其次,近年來,隨著民間在互聯網上的維權、議政和監督的持續擴張,通過互聯網曝光的轟動性社會新聞越來越多,網路民意對各級權力部門的監督作用也在提高,並在某些個案上促成了高層的改革決策的出臺、高層對重大腐敗案的查處和局部制度的革新。如,民間對「孫志剛案」的強烈反應,促成了「收容遣送」惡法的廢除;蔣彥永的公開信通過互聯網傳播,導致了當局抗SARS政策的轉折和問責制的出臺;網路民意爲農民工命運的大聲疾呼,引起了高層對「拖欠民工工資問題」的關注;網民對「寶馬案」廣泛關注,導致了黑龍江「賣官大案」的曝光……

體制內黑箱監督的無效

近年來,自下而上的壓力和自上而下的決策之間的良性互動,大都依靠網路民意所提供的基礎性動力:

某一個案的上網——民間的網路維權展開——其他媒體的跟進——社會性輿論壓力的形成——驚動高層及高官干預——媒體的進一步追蹤和民間壓力的繼續強化——或官員做出善意回應,或政府做出改革決策。

這樣的官民互動過程,正來自這種自發民意的推動,使中國社會的進步和局部制度創新有了不間斷的點滴積累。再次,在反腐敗等民衆關心的重大社會問題上,體制外的網路輿論監督的有效,恰恰凸現了體制內的黑箱監督的無效。近年來,網路輿論作爲一種體制外的自發監督機制,對權力腐敗構成了越來越有效的壓力,以至於,這種自發的體制外輿論監督的巨大效力,使體制內的清官們得到有益的啓示,他們的反腐敗也有意利用公共輿論這一有效的監督工具,開始了對以往的體制內黑箱反腐機制的改變:不再僅僅依靠體制內的黨委、紀委、政法委、反貪局、檢察院、公安局、監察部等機構,而且還求助於網路媒體和其他媒體,也就是求助於公共輿論所形成的體制外的輿論監督。儘管,這樣的監督離獨立輿論監督的制度化還有遙遠的距離,但它對於推動體制外的權力監督機制的逐步形成則具有開創性意義。

當中共老黨員蔣彥永揭露SARS真相的公開信上網之後,國內外的公共輿論便開始了強力介入中國的抗炎運動;當北大副教授焦國標把對中宣部的抨擊貼上互聯網之時,言論警察機構的邪惡本質就被公開化了;當《中國青年報》著名記者盧躍剛把團中央常務書記趙勇的醜態公佈在互聯網上之時,這位副部級官員打壓新聞人的惡行便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當中共審計署署長李金華把審計報告公開在媒體上,官方報告才能在公共輿論中掀起一場審計風暴;當黃金高把自己的反腐遭遇投書給網站之時,說明這位中共福建連江縣委書記已經對體制內反腐絕望,所以才訴諸於體制外的公共輿論。

民意和體制內健康力量的互動

凡是在涉及到重大公益的公共性事件上,辨別是非、揚善懲惡和實現正義,都必須訴諸於公開化。公開化乃程式公正中的第一原則。而黑箱運作和竊竊私語,無論出於何等目的,都無助於在公益層次上實現正義、預防邪惡和養育良知。因此,被看到的正義才是正義,被看到的良知才是力量的良知,被公開的罪惡才能被認定爲罪惡。這些敢於突破體制內的潛規則限制而在公共發言中說真話的普通黨員、學者、記者、縣委書記和省部級高官,不但把體制黑暗及其昏官惡吏放在公共輿論的陽光下烘烤,讓貪官污吏們在民意的譴責下有所畏懼;也讓自己的良知在陽光下閃爍,使普通百姓看到希望和得到激勵。

就目前的發展趨勢看,當我們有理由寄希望于民間維權的自發動力的不斷擴張之時,我們也有理由期待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良性互動的局面的形成,並以此爲突破口,形成一個體制外民意和體制內健康力量之間良性互動的局面。

而這,乃中國之幸事。

二○○四年八月十七日於北京家中

《爭鳴》雜誌2004年9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劉曉波:大記者把小官僚釘上歷史恥辱柱
劉曉波:世俗政治的神聖來源
劉曉波:中國正在走向法西斯主義嗎?
劉曉波:強烈抗議中共廣西當局對陳勤教授的迫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