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清風老人 再現傳統風華 ──記水墨畫家黃秋園

一九八六年當黃秋園遺作在北京展出時,曾引起轟動,會場人潮湧現、天天爆滿,八十高齡的名畫家李可染去看了兩次,推崇黃秋園的藝術是中國畫的高峰,他說:「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谿筆墨之圓厚,石濤之意境,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撲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臨摹古畫 師法自然

一九一三年出生於江西南昌縣的黃秋園,自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秋園先生的一生如同中國傳統文人的寫照:不逐名利、不趨時尚,雖藝途困頓,但居陋室、甘於寂寞。他一生的時間都生活在故居小桃花巷,後來進入銀行工作後,畫畫成為業餘的志趣。他自稱半個僧,是因為他的生活清貧如同出家人,但人再清高,仍須在銀行工作以謀生,所以只能是半個和尚。下了班他喜歡讀讀古冊、看看字畫,閒來與人在茶館裡清談,日子過得十分單純。

秋園先生從小酷愛國畫,十二歲從民間畫師學畫,遍涉廬山、三青山、武夷山。就讀中學時因家貧二度輟學,在裱畫店當學徒,接觸許多收藏家與畫作,使他有機會直接臨摹大量古畫,從中熟悉了中國畫的各種體材。黃秋園筆墨功夫的厚實,便是重視臨摹的功夫而來,究其繪畫藝術的養成,也源自傳統字畫的浸染與臨摹。

四十年代,香港有人聘請秋園先生出國畫畫,他不為所動地說:「我追求的是民族傳統,我要表現的是祖國山河,離開祖國的山山水水,我還畫什麼呢?」漢地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也是中國書畫的根源,不管世局如何更迭,靈秀山水依然靜默地蘊育著純粹的傳統水墨畫家。

臨摹是基礎,主要在掌握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漸漸融合歷代各家技法,達到古法用筆、妙造自然的境地,他在題畫詩中說:「披麻斧劈任意縐,閒來無事畫寒林」般嫻熟、自如。

不只臨摹,黃秋園也重寫生。中國式的寫生,不是直接對著山水描繪,而是經過長時間觀察瞭解大自然的規律,參透造化的微妙處,將遊歷山水的深刻印象與當下感動,胸有丘壑地逐一化為筆墨,經營出磅礡渾厚、清新豪邁的山水煙雲。

忠於藝術 反璞歸真

最近在台北剛落幕的「中國近代名家傳統書畫收藏展」,也展出了一幅黃秋園的作品,導覽人員十分貼切地形容說:這是一幅象徵返本歸真、重返家園的山水畫,上是天,下是地,天、地、人三才是中國人講究的學問。畫作在山水雲藹間,一名拄杖老人,孤獨行過獨木橋,穿越了風雨危崖、蒼林險阻,正走在回家的途中。

此次黃秋園畫作展場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他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黃秋園先生對傳統藝術單純的熱愛與堅持,著實令人感動。沒錢買宣紙,他便畫在銀行淺黃的包裝紙上;沒錢裝裱,畫就疊成一堆;沒機會展出,他仍然自得其樂地創作。

他兒子黃良楷想為父親辦個畫展,四處奔波、自籌經費,一九七九年五月某日黃秋園正在吃飯,當聽到可以辦他的畫展消息時,高興得連筷子都掉落地上,不幸隔天猝患腦溢血而仙逝!

黃秋園、蕭海春作品聯展

【展訊】國立歷史博物館「名家水墨:黃秋園、蕭海春作品聯展」,以收藏家張平沼先生的水墨畫作收藏為主,展出黃秋園作品四十八件,蕭海春作品一百零三件,展期為八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黃秋園(1914~1979),中國傳統文人畫家,江西南昌黃馬鄉人,傳統藝術功力深厚,修養淵博,秉性豪邁,生前默默無聞,可謂正直一世,孤獨一生,畢生精力獻給傳統書畫藝術。秋園先生晚年的筆墨功夫已臻化境,從宋元以至明清,歷代名家風貌皆能在其筆下重現。畫作構圖茂密、意境清新,而氣勢磅礡。曾編著《中國畫傳統技法畫譜》,三百餘幅作品傳世。一九九○年台北長流畫廊出版近代書畫集,將黃秋園與張大千、溥心畬等並列為近代十大名家。

蕭海春(1944~),以傳統筆墨深厚的功力及人文素養,在當代中國畫壇獨樹一格。觀賞蕭海春的山水畫,猶如諸多古代名家的景象,從石豁、石濤、漸江,龔賢等往上溯源,明清至宋元諸大家的氣韻,在作品中融會貫暢、彷若再現,他用筆綿密、反覆點染,表千山萬壑集於一畫之中,作品特別顯得蒼茫松秀、渾厚華滋。蕭海春作品先後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台北展覽,廣受民眾的喜愛與收藏家典藏。──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