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老人 再現傳統風華 ──記水墨畫家黃秋園

白宜芳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一九八六年當黃秋園遺作在北京展出時,曾引起轟動,會場人潮湧現、天天爆滿,八十高齡的名畫家李可染去看了兩次,推崇黃秋園的藝術是中國畫的高峰,他說:「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谿筆墨之圓厚,石濤之意境,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撲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臨摹古畫 師法自然

一九一三年出生於江西南昌縣的黃秋園,自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秋園先生的一生如同中國傳統文人的寫照:不逐名利、不趨時尚,雖藝途困頓,但居陋室、甘於寂寞。他一生的時間都生活在故居小桃花巷,後來進入銀行工作後,畫畫成為業餘的志趣。他自稱半個僧,是因為他的生活清貧如同出家人,但人再清高,仍須在銀行工作以謀生,所以只能是半個和尚。下了班他喜歡讀讀古冊、看看字畫,閒來與人在茶館裡清談,日子過得十分單純。

秋園先生從小酷愛國畫,十二歲從民間畫師學畫,遍涉廬山、三青山、武夷山。就讀中學時因家貧二度輟學,在裱畫店當學徒,接觸許多收藏家與畫作,使他有機會直接臨摹大量古畫,從中熟悉了中國畫的各種體材。黃秋園筆墨功夫的厚實,便是重視臨摹的功夫而來,究其繪畫藝術的養成,也源自傳統字畫的浸染與臨摹。

四十年代,香港有人聘請秋園先生出國畫畫,他不為所動地說:「我追求的是民族傳統,我要表現的是祖國山河,離開祖國的山山水水,我還畫什麼呢?」漢地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也是中國書畫的根源,不管世局如何更迭,靈秀山水依然靜默地蘊育著純粹的傳統水墨畫家。

臨摹是基礎,主要在掌握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漸漸融合歷代各家技法,達到古法用筆、妙造自然的境地,他在題畫詩中說:「披麻斧劈任意縐,閒來無事畫寒林」般嫻熟、自如。

不只臨摹,黃秋園也重寫生。中國式的寫生,不是直接對著山水描繪,而是經過長時間觀察瞭解大自然的規律,參透造化的微妙處,將遊歷山水的深刻印象與當下感動,胸有丘壑地逐一化為筆墨,經營出磅礡渾厚、清新豪邁的山水煙雲。

忠於藝術 反璞歸真

最近在台北剛落幕的「中國近代名家傳統書畫收藏展」,也展出了一幅黃秋園的作品,導覽人員十分貼切地形容說:這是一幅象徵返本歸真、重返家園的山水畫,上是天,下是地,天、地、人三才是中國人講究的學問。畫作在山水雲藹間,一名拄杖老人,孤獨行過獨木橋,穿越了風雨危崖、蒼林險阻,正走在回家的途中。

此次黃秋園畫作展場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他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黃秋園先生對傳統藝術單純的熱愛與堅持,著實令人感動。沒錢買宣紙,他便畫在銀行淺黃的包裝紙上;沒錢裝裱,畫就疊成一堆;沒機會展出,他仍然自得其樂地創作。

他兒子黃良楷想為父親辦個畫展,四處奔波、自籌經費,一九七九年五月某日黃秋園正在吃飯,當聽到可以辦他的畫展消息時,高興得連筷子都掉落地上,不幸隔天猝患腦溢血而仙逝!

黃秋園、蕭海春作品聯展

【展訊】國立歷史博物館「名家水墨:黃秋園、蕭海春作品聯展」,以收藏家張平沼先生的水墨畫作收藏為主,展出黃秋園作品四十八件,蕭海春作品一百零三件,展期為八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黃秋園(1914~1979),中國傳統文人畫家,江西南昌黃馬鄉人,傳統藝術功力深厚,修養淵博,秉性豪邁,生前默默無聞,可謂正直一世,孤獨一生,畢生精力獻給傳統書畫藝術。秋園先生晚年的筆墨功夫已臻化境,從宋元以至明清,歷代名家風貌皆能在其筆下重現。畫作構圖茂密、意境清新,而氣勢磅礡。曾編著《中國畫傳統技法畫譜》,三百餘幅作品傳世。一九九○年台北長流畫廊出版近代書畫集,將黃秋園與張大千、溥心畬等並列為近代十大名家。

蕭海春(1944~),以傳統筆墨深厚的功力及人文素養,在當代中國畫壇獨樹一格。觀賞蕭海春的山水畫,猶如諸多古代名家的景象,從石豁、石濤、漸江,龔賢等往上溯源,明清至宋元諸大家的氣韻,在作品中融會貫暢、彷若再現,他用筆綿密、反覆點染,表千山萬壑集於一畫之中,作品特別顯得蒼茫松秀、渾厚華滋。蕭海春作品先後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台北展覽,廣受民眾的喜愛與收藏家典藏。──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霍爾班以肖像畫聞名於後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藝復興畫家,霍爾班是以宗教題材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霍爾班在巴賽爾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畫,這些早期作品顯示出來自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和巴爾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國畫家的影響。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整個歐洲藝術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畫領域裡,它擁有好幾個第一:第一幅意大利雙人肖像畫、第一幅描繪室內場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風景的繪畫風格。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