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茶俗
香港涼茶趣談:涼茶不「涼」 龜苓膏最初功用非「清熱解毒」?
昔日經過香港街頭,遠遠看到店舖門口擺著的銅壼與銅鼎,就知道這是一間涼茶舖。時代變遷,銅壼變成了不鏽鋼容器,老一輩對的器皿講究也漸漸被後人遺忘。昔日沒有電子設備加熱,銅鼎就是當年重要的龜苓膏保溫器皿。如今標榜「清熱解毒」的龜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時並非如此。所謂的「涼茶」其實並不「涼」?今期文化專題「涼茶趣談」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香港涼茶趣談:六七十年代涼茶舖吸客奇招 廣播電視點唱機成一代人回憶
(接上文) 上期的「涼茶趣談」講到本港絕跡的「生魚野葛菜」緣由,灣仔涼茶舖取名「卑巴桶」的原因,今期文化專題,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回顧涼茶店趣聞。從早期的路邊攤到入舖,自六、七十年代起,涼茶舖就不斷推陳出新,各出奇招...
香港涼茶趣談:本港絕跡的生魚野葛菜 灣仔涼茶舖緣何取名「卑巴桶」
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涼茶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作為粵港澳三地的傳統飲品,隱藏在涼茶背後其實有不少趣味故事。剖析涼茶的發展歷程,也能一窺香港社會的演變。文化系列專題「涼茶趣談」,邀請到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就其近年來走訪涼茶舖的...
帶你認識六大茶系
六大傳統茶葉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確泡製它們?通過了解茶葉和泡茶的藝術,你可以發現這六種茶葉背後都有各自的魅力,並品味這些已流傳數世紀的滋味。
茶道藝術的空寂之美 耐人追尋的茶香味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
穿越茶畫懂茶文化 明代一煎一泡開新局
茶事走過了唐、宋的鼎盛時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備的境地。明代在飲茶法上展開新的里程碑,洋洋大觀,豐富的內涵為人津津樂道,也為今人所繼承。
【文史】宋朝建盞襯點茶 天價也難得
到了北宋徽宗年間,宋朝新巧精緻的「點茶」發揮到了極致,成了全民的茶遊戲。這其中,建盞扮演著什麼關鍵角色?美在何處?
從茶畫中,可以看到茶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盛放」的朵朵芳葩;更有趣的是古代茶畫也可說是茶史的「別傳」。茶畫寫真紀錄了茶文化,讓我們能在趣味中去認識古代的茶文化。先來認識唐代之前和唐代的茶文化。
品好茶、雲南特色茶俗「三道茶」,一苦,二甘,三回味。好茶、好品味,講究身心三回味。從品茶說人生!三道茶,蘊味無盡;茶水裡,碗轉苦甜合五味,吃苦勵志!藏味深長!
踏訪茶鄉品茗 茶韻回甘馨香沁心扉
踏青尋茶,嘉義高山茶園依傍著層疊山巒,長年山嵐雲霧繚繞、空氣清新,好天氣之時,陽光雲影交錯,團團白雲翻滾於群峰之間,綿延彎曲的山坡上,滿山遍野的茶樹叢碧綠耀眼。
【文史】仲秋風月說人生 盡在白露茶水中
誰將「白露」和「明月」合親?那不就是「白露茶」嗎!白露清潤的茶,喉韻和潤解秋燥,和四月清明採得的黃金芽,各擁春秋。唐人毛文錫《茶譜》也稱讚白露,味美而淸。茶神陸羽的人生之《歌》實踐了茶的精神文化,不羨世間物,就醉心於茶水。竟陵西江一水,淡淡清清,連繫了他的……
茶的良心在「出物」裡 日本茶11個不可不知
深奧的日本茶世界,有著不可不知的基本常識。探究、 了解這些專業知識,就能擺脫入門新手的身分。一家店的「出物」若好喝,任何一款茶也都會很美味! 煎茶與玉露在製作過程中可以衍生出莖茶、芽茶、粉茶等其它茶葉。這些茶葉的原料雖然與煎茶、玉露相同,但等級較低,稱為「出物」,價格也大多偏低。
【文史】中俄茶葉文化交流的脈絡
1689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訂第一個協約,載有皮草的商隊從莫斯科出發前往北京, 他們用皮草交換中國商品,其中包括茶葉等。從中國通往俄羅斯的道路被稱為「偉大的茶路」。
新年期間,走訪杭州親戚朋友的訪客接到主人的「元寶茶」,就好像接「福」來「吉」了,一飲茶,大吉大利!主客盡歡,皆大歡喜!說起元寶茶的緣起來自江南農村,陸放翁詩中就提到元寶茶起源的橄欖茶……
日本茶道分有許多流派。織江表示,以抹茶為例,在日本戰國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集大成,奠定許多茶道基礎,後代子孫也開始分流派,其中最大宗就屬三千家,包含表千家、裏千家及武者小路千家。流派不同,在作法上也有些不同,像是走路的步伐、打茶方式及要求的泡沫細緻程度等,「在作法上都會有些微差異,但在精神方面都是一樣的」。
日本喝茶文化起源約自中國唐代開始,日本遣唐使與留學僧到中國做交流互動,學習當時世界最進步的政治、文化與經濟,隨著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及禪師榮西將茶葉種子及製茶技術帶回日本,進而引進中國大陸的茶文化到日本。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客人的禮儀飲品。第一道「苦茶」又稱「烤茶」,味道苦澀,能提神醒腦;第二道「甜茶」,加入核桃片和紅糖,可口香甜;第三道「回味茶」,放入花椒和蜂蜜,香甜苦辣具全,回味無窮。相傳它的由來,與白族的師徒承傳技藝有關。
「三癸亭」在茶亭中最老,「三癸亭」乃顏魯公顏真卿特為「茶聖」陸羽所築....
種田就是「種心」
(shown)從成功的商人到研究有成的農夫,吳慶鐘在人生的最高點跌倒,那時,他喪失了健康,疑惑人生的意義,於是,他在低處重燃生命的熱情,藉由耕作的過程尋回最初繫念的生命價值。
(shown)寫詩、作畫、著書、藏茶,詩人吳德亮愛茶成癡。不滿外來的咖啡竟然征服中國人三、四千年的喝茶習慣,他為了一口氣,找「茶」二十年,跑到大陸遍訪雲南六大茶山,與三千二百年普洱古茶樹對話,終得普洱茶真味。
(shown)開始種茶那年,李欽德夫妻到阿里山旅遊,看到參天神木恍然大悟應該讓茶樹回歸天然的環境。從種茶、製茶到茶理研究,李欽德認為,只有回歸天然有機的栽種方式,讓茶樹回到吸取天地精華、發揮延年益壽的藥性本色,才是種茶真義。
(shown)為什麼農藥的出現,否定了千百年的自然農耕?從科技的迷思中覺醒,魏麒麟用19年的時光,擷取老子的自然哲學,將生態失衡的荒地,還原成動植物的最佳自然棲息地,「它們」在此共生、共存、共容,自然中達到永續,當然這兒生長的茶——別有芬芳……
(shown)「我們販售的是挑選好茶的能力。」帶領台灣飲冷茶風氣的春水堂創辦人劉漢介,除了重視挑選好茶、營造好的品茗空間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經營團隊及服務人員。而儒學思想正是他訓練員工的基本精神。
茶藝教育 為阿里山注入活水
(shown)阿里山茶風味、品質特殊,隙頂國小的茶藝課及小小茶博士的評鑑制度,無形中將鄉土教學和品格教育融入其中。茶藝課就像是一門藝術課一樣,為資源相對缺少的偏鄉小學來說,注入一股活水。
(shown)「如果沒有茶做為底蘊,就失去了文化的感覺,就和一般餐廳沒有兩樣了。」不論副品牌陶板燒、冷飲專賣店「嚮茶」,或是結合關東煮與珍奶的「翰林茶棧」,塗宗和念念不忘的是保有人文風味的茶館,那是集團發展的母體。
吃茶趣
據說世界的茶和中國都有關係....
進入上環源吉林的舖頭,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一切都很傳統。源氏兄弟一直堅守祖訓,知足常樂,既守住祖業,也守住香港的傳統之一──涼茶。
都會茶館是一種私人的小美術館,小書院、一種人文空間。茶館的風格與主人的生命情境息息相關,有自在閒適的「東坡居」...
茶韻千年 台灣茶人展新顏(上)
台灣的茶館文化多元,從南到北、從都市到鄉村、從文人到市井小民,每一族群都有愛茶、玩茶、賞茶人。台灣茶人也遍及世界各大都會,每到一個城市就打聽有沒有好茶館,已成為我多年旅行的習慣,而且屢有驚豔。
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工資上漲,茶葉從外銷轉內銷,加上產業政策的改變、交通的進步,傳統茶行面臨經營上的衝擊與改變,能順利跨越百年,適應新時代消費形式的老店所剩不多,整個茶產業正面臨著重新洗牌的激烈變化...
    共有約 45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