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評選五十本最能孕育臺灣人文意識與臺灣意識的書

——過程與結果

【大紀元10月15日訊】臺灣是一個由不同族群組成的移民國家,如同美國與加拿大。可是就移民族群融合的過程而言,美加的移民是個人的行為、是自願的、能夠拋棄歷史包袱、要在新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免於宗教迫害、免於政治迫害、屬於他們自已的新國家;所以他們對土地、對國家的認同是清晰而一致的。臺灣的移民常掙脫不了歷史與文化的糾纏與政治的枷鎖;於是對新家園的認同就有異於美加的移民。如今,隨著歷史命運的演進,臺灣正在營造一個清晰而一致的對新家園的認同。因此,培育一種由生命共同體孕育出來的臺灣意識是必要的。

閱讀有關臺灣文學的經典之作、有時代意義的歷史傳記、或有關臺灣主體性的論述,對臺灣人文意識與臺灣意識的提升,應有潛移默化、刻骨銘心的啟發作用。我們應該充分應用己有的文化資產,讓臺灣子民瞭解生命共同體的意義,來孕育對鄉土的情感。基於上述信念,我藉由76位臺灣國內及25位國外的作家、學者、意見領袖推薦五十本「最能孕肓臺灣人文意識與臺灣意識的作品」,如附表所示。

臺灣人文意識讓我們認識臺灣、瞭解臺灣的過去、瞭解我們的祖先如何耕耘這塊我們繼承下來的家園,瞭解他們的奮鬥與成就,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孕育我們對這片家園的情感、引領我們體認生命共同體的意涵,。臺灣意識,自生命共同體的認知中成長出來、則更進一步地帶領我們認同臺灣、釐清國家定位,激發我們衛護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與捍衛臺灣主權的情愫。

選出的五十本作品,涵蓋四種文類:小說散文詩、歷史傳記、論叢、及其他。就題材的種類而言,這些作品包括臺灣的文學、歷史、社會、政治論述等。就其複雜性而言,包括深淺不同層次的讀物,以適應各種年齡、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興趣的讀者。

在整個書選的過程中,我力求最後選出的書單有其代表性、正確性、公正性、及可行性。代表性表示選出的作品要能反映自日據時代以來不同時期的臺灣社會,同時,評選人應是被社會所尊重的人士。正確性表示資料的收集與分析須是可被接受的方法。公正性表示對作品的公正評分與處理。可行性表示讀者可依書單上提供的資料取得該作品。唯有達到上列的素質,才能贏得高度的公信與讀者的興趣。

書選過程

這個選書的構想是在二○○四年年底形成的。第一個面對的問題是選書與找評選人的問題。在二OO五年一月中,我趁著參加李登輝學校海外校友會之便,與五、六位洛杉機的臺美人筆會會員討論這個構想。討論中,我表示要找大約五十位臺灣的作家、學者及意見領袖,然後請他們選出五十本最能孕育臺灣意識的作品。鄭炳全博士當即表示此路難行,他認為我自己必須選出作品,再請人評選;其後的事實証明,這是一個關鍵性的決定,若非如此,整個構想可能就夭折了。

雖然我隨即開始選書的工作,可是實質的進展卻拖至二○○五年三月中旬以後,因忙於參加對抗中國「反分裂法」的各項活動;又因所居之處,波特蘭市附近,沒有足夠的中文藏書,我必須利用170英哩以北的西雅圖臺灣會館、文教中心及華盛頓大學東亞圖書館的藏書。因為選書針對的讀者是臺灣的國民,所以只有用中文書寫的作品才會被考慮;至於作者的國籍或籍貫不是考慮的因素。在三月底,一份含有65本作品,含蓋小說散文詩、歷史傳記、論叢及其他四項文類的初選書單終於擬成。

接下來的問題是找評選人。即然初選書單含有不同文類的作品以應讀者各種不同的需求,評選人就要由不同的專業人員擔任,以免偏重某一文類。於是我在三月底請臺灣文學評論主編張良澤教授提供作家的名單、請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施正鋒教授提供學者名單、請李登輝學校的莊孟學處長提供意見領袖的名單。等到這三個名單收齊時,已是五月底。這三份名單含有17位作家、19位學者、27位意見領袖。

第一次的問卷,含有65本作品,於五月二十五目至三十日,以電子郵件、傳真、及郵寄,寄送給臺灣的70位作家、學者、及意見領袖,要求評選人加列該列入而未列入的作品,並用下列的標準評選每一作品:

5表示該作品能令讀者認識臺灣,對臺灣產生感情,提升臺灣意識, 確立對臺灣的國家認同;

4 表示該作品能令讀者認識臺灣,對臺灣產生感情,提升臺灣意識;

3 表示該作品能令讀者認識臺灣;

2 表示不熟悉該作品,或熟悉但無法肯定該作品能否令讀者認識臺灣或對臺灣產生感情;

1 表示肯定該作品不會令讀者認識臺灣或對臺灣產生感情。

一個月之後,回覆問卷的二十人之中有八位建議加列二十本在初選書單未列入的作品。這20本加列作品與我擬出的初選書單中的65本,就形成最後的評選書單,於第二次問卷中,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送出(己回覆第一次問卷的評選人,只寄送加列的20本)。這個安排就讓70位評選人之中的每一位都有機會建議加列作品;也讓85本作品中的每一作品有被全體評選人評選的機會。

同時,於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這最後的評選書單也寄給二十四位在美國與一位在日本的作家、學者及社團領導人。七月中,我因事回臺,其間又將問卷面遞給六位作家與學者。於是前後共送出101份問卷,至八月一日截止日期共收回50份;回覆率達50%。

資料解析

回臺期間,承林衡哲「文化醫師」的安排,拜訪了幾位作家與學者,討論這書選工作的細節以及如何在完成之後推廣給臺灣國民。在嘉義,與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江寶釵所長的一席話,讓我重新思考這個書單的名稱。我原來擬用的名稱是「五十本最能孕育臺灣意識的作品」;她建議加二個字:人文,改成「五十本最能孕育臺灣人文意識的作品」。我最後決定用「五十本最能孕育臺灣人文意識與臺灣意識的書」。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藉由臺灣意識來釐清國家定位,但這不是一蹴可及的,整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江教授的建議讓讀者瞭解這個書單的多面性。我相信書單名稱的改變沒有違背評選人的原意。

問卷回覆收回後,用微軟的程式計算八十五本作品的得分(總分除以票數) ,再依得分由高而低排列。為使最後選出的五十本作品有寬廣的涵蓋面,我將性質類似的作品當成一冊或自書單中抽出。群策會的「願景,臺灣」叢書八本中的七本,、、、、、、及當成一冊。與也當作一冊;。則自書單中抽出,因與相似。同時,每一位元元作者的作品只選取一本,第二本作品,與作者聯繫後,就由排行中柵除,如是由書單中柵除的有、、、、及。及也抽出來,因與同一作者或有關同一人物。另一方面,(取一冊)及因出版於1976及1979,為兼顧存真與讀者方便取得,我同時列出內容類似的新版書。

如是排出的最高的五十本作品再依文類分成四類。雖然在同一文類的作品仍依得分排列(數本當作一冊的作品除外),但公佈的書單中,不提及五十本作品的排行名次,因為排行名次不是這個書選的重點;重點是要找出五十本作品並以易於瞭解的方式(依文類)呈獻給臺灣全國國民。這個書選的工作並非要批判作品的優劣,而是要尋找作品中的某一特性:孕育臺灣意識的潛能。

致謝

這個選書的工作,最後能有50%的回覆率,是要歸功於下列回覆問卷的五十位評選人;我要向他們致謝意:李永得、李鴻禧、汪笨湖、林衡哲、陳茂雄、彭明敏、楊憲宏、薛化元、蕭新煌。江寶釵、李筱峰、余伯泉、吳密察、呂興昌、林瑞明、邱乾順、施正峰、張良澤、張清溪、莊舒雯、戴正德。李秀、李敏勇、李喬、杜文靖、林柏彥、許素蘭、曹永洋、陳千武、陳錦連、張德本、鄭炯明、鄭清文、戴嘉玲、鐘鐵民。王泰澤、王震昭、吳明基、吳燕美、周烒明、柯翠園、葉明霞、黃文雄、陳垣三、楊英育、楊遠薰、蔡靜煌、廖清山、鄭炳全、魏武雄。沒有這些意見領袖、學者、作家的參與,就不可能有這份書單。

我也感謝莊孟學先生、施正鋒教授、張良澤教授、戴嘉玲小姐提供評選人聯絡名單;感謝李喬先生及張德本先生等位,幫忙推薦評選人。也多謝江寶釵教授、鄭炳全博士提供寶貴的建議增強這書單的品質及林衡哲醫師的支援。

最後,我深盼讀者瞭解,這書單的產生是一項團隊的工作,零碎的工作雖由我負責,品質的產生卻是多人的智識的結晶。不論是書單的產生或是書單上的作品,裡頭蘊藏著:無盡的對臺灣的關懷與愛心。

五十作品 文類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頁數
1 小說散文詩 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張良澤編 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1980 282
2 小說散文詩 臺灣人三部曲 鍾肇政著 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2005 1279
3 小說散文詩 浪淘沙 東方白著 前衛出版社 2002 2087
4 小說散文詩 故鄉 或 鍾理和遺著、張良澤編 大行出版社 1976 226
鍾理和集 彭瑞金編 前衛出版社 1995 270
5 小說散文詩 賴和先生全集: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1 或 李南衡主編 明潭出版社 1979 510
賴和集 張恆豪編 前衛出版社 1994 294
6 小說散文詩 張文環集 張恒豪編 前衛出版社 1990 278
7 小說散文詩 呂赫若集 張恒豪編 前衛出版社 1990 320
8 小說散文詩 楊逵集 張恒豪編 前衛出版社 1990 375
9 小說散文詩 心的奏鳴曲:李敏勇詩集 李敏勇作 玉山社 1999 174
10 小說散文詩 龍瑛宗集 張恒豪編 前衛出版社 1990 337
11 小說散文詩 吳錦發集 高天生編 前衛出版社 1992 328
12 小說散文詩 燕心果 鄭清文著、劉伯樂圖 玉山社 2000 170
13 小說散文詩 莎喲娜啦.再見 黃春明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0 280
14 小說散文詩 李魁賢詩集第一冊 李魁賢著 行政院文建會 2001 310
15 小說散文詩 楊青矗集 高天生編 前衛出版社 1992 252
16 小說散文詩 阿母的故事 江文瑜編 玉山社 2004 408
17 小說散文詩 施明正集 林瑞明編 前衛出版社 1993 343
18 小說散文詩 無語的春天:228小說選 許俊雅編 玉山社 2003 356
19 小說散文詩 王拓集 高天生編 前衛出版社 1992 283
20 歷史傳記 臺灣人四百年史 史明著 蓬島文化出版社 1980 1540
21 歷史傳記 臺灣–苦悶的歷史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 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9 258
22 歷史傳記 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 彭明敏著、林美惠譯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2004 271
23 歷史傳記 被出賣的臺灣 George Kerr著, 陳榮成譯 前衛出版社 1991 466
24 歷史傳記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 陳銘城、施正鋒編 前衛出版社 2000 112
25 歷史傳記 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 吳三連基金會 1998 485
26 歷史傳記 台灣文學史綱 葉石濤著 文學界雜誌社 2003 352
27 歷史傳記 十字架之路:高俊明收師回憶錄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 望春風文化出版社 2001 400
28 歷史傳記 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 林衡哲主編 望春風文化 2001 502
29 歷史傳記 血統源流與國家定位 沈建德著 傳真: 08-753-6335 2003 134
30 歷史傳記 福爾摩沙的呼喚 Allan J. shackleton著、宋亞伯譯述 望春風文化出版社 1999 171
31 歷史傳記 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 彭瑞金著 春暉出版社 1998 248
32 歷史傳記 臺灣人的先覺–黃彰輝 張瑞雄著 望春風文化出版社 2004 395
33 歷史傳記 FAPA與國會外交 陳榮儒編著 前衛出版社 2004 411
34 歷史傳記 吳新榮回憶錄 吳新榮著 台灣出版社 1989 366
35 歷史傳記 寧毀不鏽–馬偕博士的故事 曹永洋著 文經出版社 2001 173
36 歷史傳記 尋找臺灣精神() 賴和文教基金會編 望春風文化出版社 2002 223
37 歷史傳記 懷樹又懷人 林莊生著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2 308
38 歷史傳記 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 張良澤著 臺灣出版社 1986 567
39 歷史傳記及其他 群策會叢書「願景臺灣」包括:
臺灣的歷史 薛化元等編撰;潘繼道執筆 玉山社 2004 153
臺灣的故事 向陽執筆 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2004 170
臺灣的社會 陳儀深等編撰 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2004 119
臺灣的文學 莊萬壽等編撰 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2004 105
臺灣主體性的建構 李永熾等編撰 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2004 109
李登輝先生與臺灣民主化 張炎憲等編撰、陳世宏執筆 玉山社 2004 110
臺灣的地理 陳憲明等編撰、吳進喜執筆 玉山社 2004 90
40 論叢 公投制憲 群策會論壇記實 群策會 2005 295
41 論叢 臺灣的主張 及 李登輝著 遠流出版公司 1999 333
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 群策會「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研究小組 群策會 2003 137
42 論叢 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 李喬著 春暉出版社 2001 363
43 論叢 臺灣意識論戰選集 施敏輝(陳芳明)編著 臺灣出版社 1985 249
44 論叢 臺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 陳儀深等編撰 玉山社 2004 130
45 論叢 重塑臺灣的心靈 謝里法著 自由時代出版社 1988 261
46 論叢 臺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 李筱峰著 玉山社 2004 151
47 論叢 臺灣價值觀 黃文雄著 前衛出版社 1993 304
48 論叢 陳千武的文學人生 陳素蘭著 時報文化公司 2004 255
49 論叢 臺灣文學入門文選 胡民祥編 前衛出版社 1989 343
50 其他 認識臺灣(生態學觀點) 陳玉峰 晨星出版社 1996 288
本書單係經由對50位臺灣國內外作家、學者、及意見領袖的問卷回覆,整理分析後擬成。問卷共發出101份,回覆率達50%。企劃製作人:李學圖,taiwanidentity@yahoo.com.tw

李學圖

taiwanidentity@yahoo.com.tw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