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類年輕人有業不就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0月20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希望採訪報導) 中國的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目前有七類中國年輕人有業不就。但也有海外人士認為,中國目前更大的問題是年輕人找不到工作。

據上海《勞動報》日前的報導,這七類不願就業的年輕人包括:第一類,學歷低、技能差的。他們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願就業。他們佔不就業人數的30%左右。

第二類:高校畢業生。他們對就業崗位過於挑剔,索性不就業。人數約佔15%。

第三類:下崗的年輕人。他們總以過去的工作與新工作相比較,新工作如果不比原來的工作好,就不就業。他們大約佔10%。

第四類:以各種理由自動離職的人。所佔的比例在10%左右。

第五類:「創業幻想型」的年輕人。他們創業不成功,也不願意給別人打工。大約佔到15%。

第六類:不停地變換工作崗位的人。95%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存在「工作一年以後就跳槽」的心態。他們自恃學歷高,能力強,所以頻繁換工作,但往往因「一眼之差」,把工作弄丟了。這類人佔10%。

第七類:甘願讓父母供養的人。他們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他們多為獨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供養他們,所以不急於就業。這類人佔10%。

但是,旅居法國、關注中國勞工問題的蔡崇國先生指出,所謂「有業不就」的問題,與目前中國的高失業率相比,微乎其微。

蔡崇國:「我想每個社會都有這樣一批人,就是要在自己喜歡做和做工來維持生活之間找一個平衡。在中國失業人口多,我們可以看到統計的數據,首先是在大學生裡面的失業人數很多,據說到今年、明年有差不多百分之四十到一半的大學生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實際上是很多人要找工作。中國社會主要是勞動力供大於求,這個是不可爭議的。」

美國網上雜誌《中國時事》的主編伍凡先生也指出,中國的所謂「有業不就」現象比起大批人失業的問題,簡直不值一提:

伍凡:「中國各地的地區比如像上海、北京、廣州之類的,比較富裕的並且是家庭也比較富裕的一些子女,他們會有這種傾向(有業不就)。如果他家裡是窮的,是一個下崗工人,他能不做事嗎?但是這個在中國來講不是一個普遍性的,是一個極少數個別地區的問題,不是一個大問題啦!最大的問題是中國多數地區是就業不充分,大學畢業後百分之三十的人就業不了。」

上海《勞動報》引述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中心辦公室主任馬傑的話說,這兩年大學畢業生「賦閒」狀況嚴重。2002年,上海市有關部門曾經請零點公司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16歲到25歲之間失業、失學的青少年高達63,000名;其中,中專、職高甚至大專(學)學歷的知識型,「賦閒」族佔有相當比例。

有專家指出,現在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共同特徵是: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裡一直受到「小皇帝」一般的呵護;他們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成長起來,沒有實際的職業技能;很多人缺乏就業危機感,不願意吃苦受累。

對家庭而言,許多青年失業者依靠父母養活,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上海市盧灣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今年2月中旬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七成失業青年靠父母生活,在有青年失業的家庭中,平均每個家庭要負擔1.2個失業人員的生活。

旅居法國的勞工活動人士蔡崇國先生表示,目前,在中國成千上萬的青年人苦於找不到就業機會:

蔡崇國:「中國的失業率高是因為企業不足,企業開工不足又是因為購買率不高、工資低,國營企業的私有化和股份制改制以及倒閉破產的過程,是地方政府和很多企業根本不顧工人的就業狀況,只想降低國家地方的財政支出,甚至只想在這種企業的改制當中中飽私囊,使地方的失業增加。」

上海《勞動報》的文章說,大量年輕人沒有工作會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許多的負面影響。首先,一旦人們對教育投資回報喪失信心,對投資教育的積極性就會減退,導致國民素質下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上海市七類青年人有業不就
中國北方高溫多地破40℃ 南方暴雨或現洪水
高危職業 中共證監會三任主席被指下場可悲
【百年真相】廬山會議揭祕 黃克誠為何落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