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必堅:中日關係必須大局為重務實面對

標籤:

【大紀元12月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一日電)面對中日關係低潮,前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鄭必堅指出,中日關係發展一定要有大局意識和務實精神;反之,就會發生戰略誤判,就會人為地誤事,喪失本來可以抓住的有利時機,以至於犯下歷史性的錯誤。

據最新一期「時事報告」雜誌報導,中日關係因靖國神社問題陷入低迷之際,該雜誌專訪了前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現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

鄭必堅認為,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正因為如此,中日雙方才應該坐到一起進行坦誠的溝通。如果沒有分歧,沒有交鋒,就不符合國際關係的客觀規律了。當然,絕對不是為了交鋒而交鋒,更重要的是通過交鋒,能夠找到符合客觀實際,符合雙方利益的答案。

鄭必堅說,雙方應本著務實的態度來認識彼此的分歧,並著重強調了三點:

一是如何看待中日關係中的問題。他認為中日關係面臨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雙方應以發展的眼光加以認識,用發展的辦法加以解決。現在中日關係確實面臨政治上的困難,但同邦交正常化時的情況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當時那麼大的困難都解決了,更沒有理由解決不了現在的困難。

二是信心問題。現在兩國都有一些消極的議論,對中日關係前景持悲觀懷疑的態度,甚至有些人信心出現動搖。這是不可取的。鄭必堅認為,在兩國關係發展相對順利的時候,不能盲目樂觀;在兩國關係遇到困難的時候,則不能變得不知所措,無所作為。現在兩國關係遠遠不是敵對或戰爭狀態,與邦交正常化前存在本質的不同。

三是責任問題。鄭必堅引述中國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徵有過這樣的名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他說,把這句話用到現在的中日關係上是再貼切不過了。所謂根本,就是中日世代友好,抓住了這面旗幟,就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關乎兩國子孫後代的百年大計。

相關新聞
仙子淩波含笑來
學者:小泉時代出現  中日並立衝突可能增加
日議員結盟促建設非宗教追悼設施
重燃對中日戰爭的醒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