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加強安全農業創新研發 開創台灣農業新契機

【大紀元12月19日報導】台灣經濟回顧與展望專題系列七之三(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十九日電)農業是衣食之本,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過,今年的斃死豬、蔬果價格高漲、石斑魚殘留孔雀綠等事件對民眾生活造成相當衝擊,也凸顯農業的重要性。展望未來,台灣農業必須發展安全農業、加強創新研發及行銷,以利開創新契機。

農業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根本,早期台灣產業以農業為主,供應足夠的糧食是當時農業發展主要工作,並以農業培養工業,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之後隨著科技進步,加上農民勤奮努力,台灣農業科技發展不斷精進,農業已經成為台灣珍貴的資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李金龍曾指出,時不論古今,人不分種族,只要談到吃,就離不開農業。如今,農業的定位不僅是提供糧食讓民眾吃飽,還要讓民眾吃得好、吃得健康,更進一步,要注重生態保育,讓資源永續發展。

現今的台灣,糧食供應不虞匱乏,但不時仍傳出農產品品質不佳的問題,今年以來,相繼傳出斃死豬流入市面、戴奧辛鴨蛋、石斑魚殘留孔雀綠、蔬果殘留農藥,一連串的事件衝擊消費者信心,同時影響農漁民生計,在在證明安全農業的重要。

農政單位體認安全農業的重要性,農委會近年來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履歷制度,建立農漁產品從生產、銷售到消費者手中所有可追蹤的紀錄,讓民眾不僅吃得好、吃得健康,更要吃得安心。

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教授楊平世認為,現在民眾愈來愈重視生活品質,對農漁產品品質要求愈來愈高,另一方面,農政單位與農民也希望台灣農產品外銷出口,但農產品外銷的先決條件是品質好,否則根本無法與國外農產品競爭,因此,推動安全農業刻不容緩。

提高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競爭力,是農政單位現階段對內的工作重點;對外,農政單位希望透過提升農產品品質、鼓勵創新研發,加強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出口,迎接市場開放帶來的挑戰。

台灣農產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以及農民的努力,受到國外肯定,外銷屢傳佳績,例如,台灣米在睽違33年後再度輸銷日本、木瓜打進日本市場、芒果輸往紐西蘭、台灣鯛重返歐盟市場,證明台灣農業的實力。    

台灣農產品有外銷的條件,不過,中國今年不斷對台灣農業釋出善意,宣布15種台灣水果實施零關稅措施,外界認為中國的宣示是一種統戰,是將農產品變成政治商品。不過,台灣農產品銷中議題引起廣大討論,其實凸顯存在已久的農民所得與農產品價格偏低的問題,亟待相關單位重視並尋求解決之道。

加強創新研發及品牌行銷,有助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舉例來說,最近農業研究單位利用價格低廉的魚鱗研發出膠原蛋白美容保養品,立即引起廣大民眾詢問;另外,冠軍茶、冠軍米、冠軍蓮霧等競賽,帶動消費風潮,打響優質農產品名號,也改善農民生活,更證明台灣農業絕非夕陽產業。    

楊平世表示,台灣農業具有發展潛力,但由於農業產值不高而被忽略,農業初級產值每年僅新台幣3000餘億元,或許不如一家晶圓廠,但事實上,農業攸關民眾日常生活、水土保持、生態保育,影響層面廣泛,是極為重要的產業,農政單位應從 「GREEN GDP」觀念看待農業發展,並以大格局訂定農業政策方針。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市場開放,台灣農業若能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加強創新研發、強化行銷,將有利升級轉型,迎接挑戰,開創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