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家管員走向專業管理 婦女就業新舞台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二十五日電)「我一個月薪水大約四萬元」、「最高記錄一個月我可以賺七萬元」,這不是徵才廣告的噱頭,而是彭婉如基金會「金手獎」頒獎現場得獎者的真實故事。台灣本地家事管理員近年走向專業管理,使得原本在就業市場處於弱勢的婦女,找到新舞台。

三十五歲的盧燕燕是今年最年輕的「金手獎」得主,以前她曾當櫃檯結帳員,從早上工作到晚上,平均月薪新台幣二萬二千元,即使在過年旺季,獎金較高,頂多領四萬元。

三年前,盧燕燕改行當專職家管員,受僱於九名雇主,早上八時上班,傍晚六時下班,中午可以彈性休息,一天平均工作八至九小時,不帶小孩、不煮飯,純粹打掃、洗衣,月收入四萬五千元。

盧燕燕愉快地表示,「這個工作比以前好很多,因為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年輕的她即使未來不排除回公司行號上班,但還是希望繼續當個兼職家管員。

透過彭婉如基金會舉辦「力挺本地家管員,誰是家事達人金手獎」活動,教育資料組執行祕書林玉萍根據蒐集到的資料表示,台灣從事家管工作者平均年齡約四十五歲,盧燕燕還不是基金會最年輕的家管員,培訓學員中,已出現「七年級生」。

薪水應該是吸引求職者投入的最直接誘因,目前家管員平均時薪二百五十元,平均一週工作二十九小時,可月領二萬八千元。

雙薪家庭需求最高的煮晚餐時段,打掃、洗衣加上煮晚餐,大約從下午三時工作到晚上七時,週休二日,月領一萬八千元至二萬元,由於供不應求,願意在這個時段工作的家管員最搶手。

彭婉如基金會有一位被暱稱「好命女」的家管員,原本是家庭主婦的她,只是想打發時間順便賺私房錢,老公以為她頂多賺個把萬,根本懶得問她薪水,她則是偷偷告訴基金會姐妹,每個月的私房錢至少三萬元。

另一位原本當過水泥工的家管員,由於體力好,從早工作到晚上,最高月入七萬元。

當家管員最怕遇上凶巴巴的雇主,今年一口氣拿到彭婉如基金會金手獎、資深優秀家管員和優良種子師資三個獎項肯定的李淑燕,四十九歲轉業,第一次當家管員就遇上一位愛罵人的少奶奶,上班一星期她就忍不住哭了,好面子的她,覺得不能「第一個工作就陣亡」,硬撐到月底,沒想到離職第二天,這位少奶奶就主動打電話找她回去,於是又多待了一個月。

林玉萍指出,四年來,彭婉如基金會培訓過四千名家管員,大約三千人通過考核,有一千五百九十六人透過基金會轉介工作,累計有一萬多個家庭僱用,其中,從事工作達半年以上的學員達九成,顯示這是一項可以長期投入的行業。

分析近年家管員就業市場的變化,林玉萍說,過去家管員單打獨鬥,組成專業團體後,打的是團體仗,不怕沒工作機會,與雇主簽約還有督導陪同;而且有團體當後盾,家管員可投保勞健保和工作意外險,不小心打破雇主的貴重物品,保險公司會出面理賠,家管員不需要擔心。

另一方面,她表示,團體有能力設置服務專線,雇主有意見不怕沒有投訴管道。

林玉萍指出,本地家管員工作走向專業管理,讓許多弱勢婦女找到就業第二春,不少母女、姐妹先後投入這項工作。

她表示,政府的外勞政策仍是影響本地家管員工作機會最主要的因素,彭婉如基金會的家管員有高達四分之一曾因雇主改用外勞而丟工作。

基金會一方面呼籲政府,研擬外勞政策應思考本地家管員的工作權,另一方面,基金會也因應市場需要,對已辦理外勞招募的家庭,推出短期本地家管員僱用案,以補充等待外勞來台的空檔,甚至本地家管員可以與外勞交接,省下雇主重複溝通的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