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談海嘯救災經歷

人氣 32
標籤:

【大紀元2月15日訊】(亞洲時報記者林綺慧2月14日撰文 譚建中攝影)印度洋地震海嘯發生已個多月,曾到印尼阿齊市參與救援行動的謝梓華醫生近日回到香港,與亞洲時報在線記者講述當地情況、分享經歷。

記者(記)、謝梓華醫生(謝)

記:這次救援工作,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謝:因為是突發事件,當地政府在各方面協調工作較混亂,令資源分配上有重疊情況,造成浪費。加上印尼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直昇機不多,運送物資有困難,這些地區雖然災情最嚴重,但因交通問題,令他們初期所獲得的醫療、糧食資源都較少。

當到達阿齊市,協調工作混亂,所以到達當地時,各人都要主動去尋找可發揮自己所長的工作幫手,例如工程師要主動到村落,看哪些地方需要幫助,為他們裝設一些簡單的淨化食水設備,防止居民因飲用被污染食水而引發傳染病爆發。


記:到達當地時,情況是甚樣?現在的情況又是怎樣?

謝:我到達當地,已經是地震後的10日,在地震海嘯中嚴重受傷的患者大都已被救治或已死亡,所以在當地我主要是處理一些較輕傷的病者,和醫治感染疾病的患者,例如因傷口處理不當而發炎的人。

另外,難民聚居的難民營衛生條件較差,加上多人聚居,腸胃病、呼吸病、皮膚病等傳染病便容易隨之而起。天災過後,從了要分秒必爭地搶救傷者外,還要即時開始做預防傳染病爆發工作。災區由於衛生環境較差,很容易會爆發疫症,例如霍亂、瘧疾。幸好的是,直至現時為止,當地只有腸胃病、呼吸病等較輕微的傳染病發生,並未有瘧疾、霍亂爆發。當地兒童接受德國麻疹疫苗比例較低,所以無國界醫生特別為當地15歲以下兒童注射疫苗,以防疫症爆發。

記:處理這些災後救援工作,在這段時間內,要經常面對病人死亡的衝擊,醫護人員也是人,面對這些壓力又如何處理?

謝:這次病人死亡所帶來的衝擊,的確較以往頻繁,醫生、護士們的心情當然會受影響,但大家會互相傾訴來舒緩情緒和壓力。醫生們一定要學懂自己調適情緒,不可只想著死去的人,要多想一些仍然生存、需要自己救援幫助的人。


記:這次救援行動中,令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謝:自己感受最深的會是,阿齊市大部份建築在海嘯過後,已變成頹垣敗瓦,當時只是試想一下當地海嘯發生時,有兩層樓高的巨浪從三、四呎外的大海湧來,這樣的景像即使只是想像,已令人感到很吃驚。

這次天災雖造成大量人命傷亡,但亦可看到人類互相幫助的美好一面。在工作中心,有不同國籍的自願人士,在短時間內,從世界各地,暫時放下自己的工作,齊集在一起,發揮各人所長幫助有需要的人。

記:在這次地震海嘯災難中,世界各地的人民、組織、政府都願意施予援手,但對參與這些自願工作的支持是否足夠?

謝:在外國,政府和私營機構對人民和員工參與自願工作是較為支持,例如有法例保障員工,在完成自願工作後,仍可返回工作崗位工作。香港在這方面的支持不如外國,一般自願工作可給予的工資不多,而香港生活水平較高,所以香港有心參與自願工作的人多,但真正有能力的人少。

另外,公司和同事的配合亦很重要,以自己為例,因為是私人執業醫生,工作安排上靈活度較高,像今次突發事件,只要與合伙人溝通協調後,便可以即時出發。但在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由於輪班時間表、人手已有所安排,若要臨時變更,需要多方面協調,重新發配人手。

參加自願工作後,更明白只有心是無用的,還要有能力,所以要不時增進自己知識,才能幫助他人,例如在一些落後地區生活,便要因應當地環境、文化等,學習當地的生活知識。

謝梓華醫生1995年自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曾在公營醫院工作,2003年修讀半年有關愛滋病課程,曾參與無國界醫生在印尼的愛滋病醫療計劃一年。(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海嘯賑災總額 布什擬增至九億五千萬美元
南亞震威 數位重現
休斯頓越南社區組織步行活動
印尼「海嘯災民」集體食物中毒  兩百人送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