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波:電台專題活動之後的五點感悟

楊銀波

標籤:

【大紀元2月6日訊】去年9月4日,台北中央廣播電台播出《中國農民工調查》的最後一集──第12集。這兩個半月的星期六早上和晚上8點,《中國農民工調查》一共在收音機裡回響了12小時。12集節目被我的台灣友人刻錄成6小時的CD作為留念。聽眾的來信問候、鼓勵、探討,提供線索、個案、著述,以及台北中央廣播電台本身巨大的覆蓋面和聲波發射功能,使我對電台的傳播效力有了具體的領教。今天我想就此寫些深刻的感悟。

一、《中國農民工調查》仍有遺憾

我分別用了4種思路去鋪開這個節目,包括:歷史性敘述、地域性闡述、特別性關注、全局性建言。但就農民工問題本身而言,我沒有深入兩個問題:一是中國非政府力量的細緻佈局,二是農民工維權失敗的自身因素。做節目之前,我所寄望的是全面而又具體地展示農民工的真實處境,並批判造成其艱難處境的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因素,同時呼籲全民關注並切實維護其權益,遏制農民工危機的擴大。做節目之後,我堅定地認為:如果非政府力量不壯大、不獨立、不起效,或者農民工公民意識和自身技能不增長,則農民工問題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今後我會用文字、聲音、實際調查,來繼續關注這個問題。

二、做系列節目,嗓音一定要優秀,最好進行「準專業訓練」。

電台是大眾傳媒的重要載體。系列節目的主講人,不但要有相當的新聞專業知識和言論感召力量,而且在嗓聲上一定要努力達到4個標準:準確規範、清晰流暢;圓潤集中、樸實明朗;剛柔並濟、虛實結合;色彩豐富、變化自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今後凡是接受採訪,要嘛全不做,要嘛就要做得一次比一次扎實。無論言談文字,沒有真性情、真思想、真體驗、真見聞,如同一陣虛風,毫無價值;或者,不過是重複、再重複罷了。我們是立志為民立言者,即公共知識分子,那麼我們就應當讓這種聲音有徹底的、真切的、讓人不至於迅速遺忘的震撼!

三、針對具體問題,一定要有深厚的背景資料。

舉個例子,在做《北京民工子女學校的生與死》那一集之前,我電腦中關於這個問題的文字資料就有21萬字,圖片有53張,電視節目下載了6集,同時還有我過去8,000多字的調查筆記和拍攝的19張照片。然而,這仍然不夠。因為,這個問題很深,有以點帶面的性質,用30分鐘去談好它,就需要了解北京教育制度的地方色彩、北京外來工的各種法規等等。同樣的道理,問題往往並不出於表面,看透一個問題,必須「深」下去看與之有關聯的各種因素。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坦率說,至今我都有點後悔過去的某些言論判斷得太早。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讓言論起作用!怎麼起作用?沒觸到問題的真根源,要起作用便是免談。

四、我們亟須行動力,解除惰性和自我掩飾。

第一,必須搞清楚,為什麼公共知識分子不能喪失行動力?因為,這類似於一種授權。你的受眾群體賦予你的期望就相當於選票。你的所得資源,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都為民眾所授予。因此,你應當服務於民眾,而絕非敷衍民眾、漠視民眾乃至拋棄民眾。否則,你就是個不負公共之責的混子。第二,行動力本是最基本又最難掌握的黑白棋策略,就算是世界冠軍也不能完全掌握。但在我們的行動力上,有三點是大多數人都具備的,那就是:時間、資源、以及機會。我們常常面臨兩種困境:一是覺得言論無用,即紙上談兵;二是覺得無事可做,即無聊。問題出在哪裡呢?那就是既不珍惜、不善於利用時間、資源、機會,亦太過關注自己。看穿中國世道的人常對我講:「為自己活著,沒意思。」過於傾於己身,就喪失了自己;深入公眾,生命才有價值。紙上談兵者,問題就出在沒有深入。

五、我們要善於學習,以更寬容的心態了解中國。

這可以從下面的三個方面入手:中國民間的反思潮流、地方政府的施政教訓、以及境外媒體的獨立觀察。最近我從這三方面較為系統地閱讀晚清史和中華民國史,收穫頗大。古人說讀書要「破萬卷」,依我看,能夠徹底讀懂、讀透、讀爛其中3、5本,便已能夠洞察當前國事乃是何等的艱危!至於致力於為民眾之權而踏實奮鬥者,其淚其汗其痛其險,又何足道哉?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相關新聞
楊銀波:共同關注風雨中的漲穀村
楊銀波:九評是大紀元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個輝煌
救助自由詩人楊春光事蹟報告
楊銀波:論當前農村股份固化運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