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白色巨塔 要增至十座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日訊】(自由時報導記者郭芳綺、魏斌、吳明忠報導)台灣台電公司設置在核三廠的三座風力發電機,商轉後將進一步評估,未來可能在自有廠區範圍內增設至十座,只要不超越廠區,國家公園法便無權可管。

恆春半島每年入秋颳起「落山風」,一年長達五個月,平均風力逾七、八級,一向被視為台灣最適合發展風電的區域之一。

台電風工所工程師蘇育辰表示,試運轉後發現,三座間距約二百公尺的風機距離太近,前面一座風力機會阻擋後面風力機部分氣流,實際發電效能可能比預期中低。

至於三座風機是否通過環境影響評估?蘇育辰強調,依據相關環保法令規定,發電量超過五萬千瓦才需要環評,三座風機發電量加起來最多不過四千五百千瓦,沒有環評問題。

三座風力發電機工程屬於台電「風力發電十年發展計畫」第一期,被台電視為再生能源典範,但輸出功率與核三廠單機裝置容量九十五萬一千千瓦相比,差距很大。

經濟部能源會曾委託工研院能資所與中央大學大氣物理所,對台灣地區風力潛能進行初步評估,但調查結果認為,南灣當地地形複雜,調查時缺乏落山風垂直結構觀測資料,若欲進行大規模風電場開發,必須進行長期風場觀測,並取得精密落山風垂直結構資料,才有辦法進一步展開風能評估。

在核三廠開發再生能源的同時,已有日商在墾丁國家公園範圍的邊緣外,車城鄉境內小尖山海濱進行多年風力發電妥適性評估,結果相當樂觀,預計投入十四到十六億元興建十多座風力發電機,若今年招標順利,二○○七年可完成建置,屏東縣政府對此案樂觀其成。如果上述兩案並進,恆春半島上的風力發電機便可能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勢必引發更多景觀衝突與爭議。

——————————————————————————–

地方反應–粗暴決策 視覺污染

(記者魏斌、郭芳綺報導)恆春在地文史工作者普遍認為,在國家公園範圍設風力機,既缺乏人文素養、美學概念,又欠缺與地方溝通的誠意,根本是知識權力傲慢下的產物。

非核台灣聯盟執行長何宗勳認為,再生能源本來就該優先考慮環境、生態,風力發電並非廢核下的唯一選項,不可混為一談;恆春社區大學講師蔡森泰也認為,風力機宣傳再生能源的象徵意義遠大於經濟效益,此一案例凸顯台灣公共景觀常由少數人決定,決策心態明顯粗暴。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員謝桂禎第一眼見到大風車,簡直快抓狂,她認為,核三廠雖不在國家公園範圍內,但連鵝鑾鼻都能清楚看見,難道沒有視覺污染?

「風力機真的很吵」,恆春拓真學會會長吳威德與潛水教練朱雲瑋同聲批判,運轉時產生的噪音影響居民生活,更可能影響候鳥遷徙路徑、鄰近海域鯨豚生態。

當地的荷園冷泉農莊老闆吳淑萍認為,大風車怎麼看都比核電廠順眼,或許是住民為卸除核電廠威脅下,不得不的選擇與妥協。

——————————————————————————–

專業角度–設計排列 風景雙贏

(記者魏斌、郭芳綺報導)負責恆春古城修復規劃的建築師楊明人說,台電核三廠風力發電機雖然多少忽略當地文化和生態環境,在不擾亂景觀秩序的前提下,又能充分利用自然因子轉換能源,稱得上是種生態建築。

三座風力機設計白色風翼,以海為背景,藍、白色調組合,海風徐徐,讓人彷彿置身愛琴海。

即使風力機不至於對墾丁國家公園景觀造成衝擊,是否就意味著這三座風力機與當地景觀環境相容?

「這必須是有前提性的」,楊明人說,若能以建築美學觀點出發,在一個立體空間中,將風力機以環繞核電圍阻體排列方式行進,形成風力機群體組合與圍阻體間的相互呼應,就有加分效果,除增加美感,也為天際線留下美麗的驚嘆號。

楊明人強調,任何建築物首要考量就是與環境生態契合,如果風力機建築群體能夠形塑優美的人造景觀,考慮增設第四座、第五座、第六座風力機,未必是錯誤的決定。

——————————————————————————-

(記者郭芳綺、魏斌、陳璟民、佟振國報導) 自然景觀遭破壞的案例不勝枚舉,早年恆春聞名的「風吹砂」砂河壯觀,因佳鵝公路的開闢而不復在;隨著國人對保育的重視,近年合歡山林立的拱牆及手機基地台更引發爭議,如今拱牆已經拆除;台北市政府推動北投纜車興建案也遭地方反對。開發與保育的戰爭仍在台灣各地上演中。

案例–佳鵝公路 破壞自然 救了觀光

二十五年前,在現今的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曾有過一次慘痛經驗。台二十六線佳鵝公路的開闢,加上不當栽種防風樹林,風吹搬運砂礫的地景現象減緩,甚至停滯,台灣地理奇景「風吹砂」一夕「變臉」。

道路和樹林切割砂道、阻斷砂路,現在不只陸蟹得過馬路才可辛苦爬到海邊產卵,連砂子都得過馬路!

荒野保育協會高雄分會長周民雄指出,公路總局為完成環島公路的夢想,民國六十九年決定開闢一條橫跨風吹砂的公路,連通鵝鑾鼻到佳樂水,據滿州鄉公所估算,佳鵝公路開闢後每年到佳樂水的遊客暴增到五十萬人次,門票收入近三千萬元,因此樂觀其成。

當時台灣學者雖群起撻伐,佳鵝公路仍在爭議聲中建成。從此,一條橫跨砂道,長約六十公尺、寬十公尺、厚度約六公尺的路堤,像風一樣,讓風吹砂累積成的砂河壯觀,一去不回,夏天的雨水再也帶不回昔日的砂,不再依循風吹、搬運、沈積的步驟,年復一年週而復始。

與核三廠經驗一樣,當時佳鵝公路開闢時墾丁國家公園尚未成立,才造就另一個自然景觀的遺憾。

但墾管處並未放棄恢復風吹砂自然景觀,多次評估風吹砂景觀恢復的可能性,八十五年,墾管處「墾丁國家公園風吹砂自然景觀資源恢復評估規劃」中,提出三種方案試圖恢復風吹砂景觀。

一是改道,再開闢一條從佳樂水連接台二十六線的替代道路,取代現行佳鵝公路行經風吹砂路段,二是道路地下化,三是建造高架橋,但無具體共識。

案例–合歡山頂 興建拱牆 處長去職

合歡山主峰新建框型拱牆及行動電話基地台林立,引發過度開發、破壞景觀爭議,如今拱牆已經拆除,僅留簡易觀景平台及步道,未來山頂只留一座基地台,其餘都將拆除,解決景觀亂象。

兩年前有民眾向行政院投訴質疑過度開發與破壞景觀,指稱合歡山主峰頂的基地台雜亂無章,且大興土木新建框型拱牆,引起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震怒,太管處長葉世文為此遭撤換。

合歡山主峰諸多人為建設引發不少景觀爭議,在處長遭撤換後,太管處去年已將拱牆拆除,僅施設簡易觀景平台及步道。

現任太管處長黃文卿強調,合歡山主峰海拔三千四百一十六公尺,園區內的硬體設施以簡單、配合自然生態為原則,主峰的拱牆、廢棄軍營拆除後,僅留幾座碉堡搭配觀景平台,植被復育則委託台大梅峰農場選擇當地原生植物育苗,預計今年春季即可執行。

景觀事件後,太管處積極建構完成行動通訊地下化機房,將協調各基地台整合共構,維護國家公園景觀的協調與一致性。

案例–北投纜車 市府政策 區民反對

台北市政府推動北投纜車興建案,地方傾向反對,全案已修正塔柱支數,現等待行政院決定,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傾向「有條件同意」開發。

市府新建工程處去年十月底再度針對北纜興建案召開說明會,今年一月初更廣發說帖給每一家戶,配合電話訪問爭取民意支持。

新工處同時修正北纜計畫內容,將纜車塔柱從三十三支減為二十五支,減低對環境的潛在性衝擊,全案正在行政院經建會研提意見,預料近日會有結果。

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陳慧慈則認為,陽明山區已遭人為過度開發,地理景觀飽受摧殘,豈能再引進纜車,此外,陽明山的交通可及性高,增加北纜效益有限。

陳慧慈表示,北投區的林泉、長安兩里里民大會均以絕對多數通過反對興建北纜,並要求與市府進行政策辯論,但市府置若罔聞,且說帖已預設立場,電訪結果也未公開,公正性大有疑問。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詹德樞則表示,北纜的用地、路線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預先評估環境影響」,去年經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認定纜車開發對當地環境「尚無重大不良影響」。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