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談沿海居民如何躲避海嘯侵襲

人氣 35
標籤: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鍾行憲台北特稿)印尼蘇門答臘外海二十八日深夜發生芮氏規模八點七的大地震,周遭地區雖沒發生美國地質調查所警告的海嘯,但是專家並未排除去年底遭到強震引發南亞海嘯蹂躪地區出現巨浪的可能性。處於地震帶的台灣也曾遭到海嘯侵襲,如果再次面臨海嘯的威脅,沿海地區民眾應當如何逃避?

一直在研究南亞海嘯災難的英國地質學家在兩個星期前才提出警告說,由於鄰接蘇門答臘海溝的板塊不斷承受壓力,另一次大地震很可能會在幾個星期內侵襲印度洋地區。

因此,位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戒中心雖然仍無從估量印度洋的浪潮變化,卻立即發出這次印尼大地震「有可能引發造成廣泛破壞的海嘯」的警告,敦促有關當局立即疏散距離震央一千公里範圍內的沿海居民。

據報導,截至目前,只有蘇門答臘南方一千多公里的澳大利亞可可斯島出現二十五公分高的巨浪,但未傳出人員傷亡的災情。

科學家們還不能確定為什麼這次大地震顯然未引發海嘯。

美國地質調查所國家地震資料中心地球物理學家普萊斯葛瑞夫指出,如果地震只造成海床震動,而不是海底突然上移,就不會引發海嘯。

另一個可能性是導致海水移動的力量被附近的島嶼阻擋而消散,或是朝西南方的外海移動。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海洋環境實驗室主任柏納表示,他們的海嘯定向電腦模式預測這次印尼地震的能量大部分是向南移動,比引發南亞海嘯的地震能量釋放路線更偏向南方。

他指出,這次震央是在蘇門答臘海岸線的西南方,接近尼亞斯和希馬拉島,讓它們承受了地震的主要衝擊,尼亞斯也因此遭到嚴重破壞。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觀測所地質學家阿姆布魯斯特推測,這次地震造成的海底上下震動幅度也許只引起極小的海浪波動。

  科學家們仍在研究這次地震,找尋也許會協助他們預測未來海嘯的線索。

加州洪保德州立大學地質學家鄧格勒說,「這是一個真正重要的問題」,因為蘇門答臘外海無可避免的還會發生更多地震,「問題只是何時會發生多強烈的地震」。

在三個月前的芮氏規模九超強地震引發南亞海嘯時,美國等到幾個小時後才發出海嘯警報,導致印度洋周邊國家應變不及而遭到重大災害。嗣後國際社會呼籲加強監測印度洋的地震,並且改善緊急因應海嘯侵襲的計畫。

相關國家的官員一直在討論加強國際海嘯監測系統的方法,但是至今尚未在這方面採取多少行動。

儘管這次印尼地震就像南亞海嘯一樣未對台灣造成實際上的影響,但是位於地震帶的台灣仍有遭到海嘯侵襲的危險。

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台灣發生連續十五次地震,全島震動,基隆沿海山傾地裂、市內房屋倒塌,基隆港水向外海流出、港內海底露出,瞬間巨浪捲進、船隻被衝進市區,釀成數百人死亡的重大災害。淡水也有地裂、海嘯,數百人慘遭淹死,還有不少房屋倒塌,這是台灣受到最大海嘯侵襲的紀錄。

主管美國西岸阿拉斯加海嘯警戒中心的科學家惠特摩表示,在警戒中心發布海嘯警報後,最重要的是可能遭到侵襲地區的反應。

  在過去幾年當中,美國西岸各州與地方當局都已擬訂它們本身的海嘯緊急應變計畫,其中包括設立指引疏散路線的標誌。部分國家甚至在太平洋沿岸海灘設立高科技的海嘯警報器,但是專家強調,你不應當等到海嘯警報器響起才採取因應行動。

惠特摩說:「如果你住在沿海地區又感覺到發生大地震,只要馬上向海拔一百呎(大約三十公尺)的較高地點疏散就行了,即使到不了海拔一百呎高的地方,朝內陸走上一英里(大約一千六百公尺)也行。」

華盛頓州緊急災難處理部門的克勞福說,另一個選擇就是「垂直疏散」。他指出,南亞海嘯侵襲時有些人倖免於難,是因為他們躲到高樓的最上幾層。

由於海嘯的巨浪衝擊可以持續到十二小時,因此專家強調,沿海地區的居民不應當在最初的浪潮過後立即返家。

華盛頓州緊急災難處理部門發言人克里孟斯指出:「一旦撤離到較高的地點,沿海居民應當注意媒體的相關報導,務必要等到海嘯已經平息的消息傳來後再回去。」

相關新聞
快訊:印尼8.7級地震 各國發海嘯警報
印尼發生8.2強震  亞齊大批居民慌逃
美媒體多以快報報導印尼外海強震 
印尼強震 各國發布海嘯警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