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分裂法促歐盟擱置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30日訊】
(希望之聲記者報導)自3月14日反分裂法出台后,引發台灣各界強烈反彈,使台海局勢緊張化。3月26日在台灣將有百万人大游行。同時歐盟擬定于6月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計划也 因此而擱置。

連接收聽

据美國《西雅圖郵訊報 》報道,最近中國人大通過的反分裂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了大陸對台政策。美國對此的關注集中在這個法律的語言上,因為這就意味著這條比以往對台政策更富有侵略性的對台措施將合法化。

《紐約時報》分析了此時頒布《反分裂法》的原因,文章指出由于台灣獨立運動的聲勢看漲,北京与台灣的關系日益惡劣,此時台灣表現出民主社會的不同反應,北京方面絲毫不能包容。

文章評論說,中國制定反分裂法就是向台灣發出信號,如果台灣試圖獨立,中國就將發動武力攻擊。也就是說,如果台灣更改國號或是憲法中關鍵敏感的條文,就難免要一戰。

《多倫多星報》則認為中國制定《反分裂法》實際上表明了中國領導人害怕自己的人民,且對自由民主有著莫名的恐懼。

文章分析說,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擔任中央軍委會主席時,集党政軍大權于一身后應當感到十分自信,但事實卻不然。最近中國共產党的一些舉措顯示他們害怕自己的人 民。

比如,操縱香港特首人事,董建華突然辭職后,又讓人大通過可對台灣動武的“反分裂國家法”。文章評論道,這一系列行為將中共厭惡民主的本質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為此,《紐約時報》指出中國目前在國際上雖然一方面希望表現出二十一世紀全球整合的觀念,但同時它仍在堅持十九世紀的主權觀念。推出反分裂國家法,讓人感覺似乎走回頭路的勢力占了上風。這种一方面希望得到世界的認可,可同時又不惜任何代价奪取強權的行徑,呈現出中國的兩种面貌。

《多倫多星報》表示北京漠視香港及台灣的民意亦將危及自己的政權。因為台灣及香港的經濟好比中國經濟成長的兩個火車頭,中共政權的維系還有賴經濟持續地發展。文章因而評論道,北京對于兩地民主的恐懼真是毫無來由。

中共制定反分裂法,涉及到了中國同台灣,其他太平洋國家,美國,歐洲各國的關系。從目前的情況分析,中共對台灣的強硬卻給自己帶來不利。

歐盟急于与中國拓展貿易和外交關系,并設定在6月底前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但是中國最近對台灣的強硬立場,導致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盟國家對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產生怀疑。

据BBC報道,中國上周通過的《反分裂法》,賦予中國在台灣走向獨立的時候對台動武,歐盟表示此舉將讓解除對華武器禁運變得更不具說服力。

《紐約時報》援引一位歐洲高級官員的話說,歐洲希望推動這一問題的解決,但是中國最近采取的行動使問題更加复雜化,從而錯失了解除武器禁運的時机。

對此,《泰晤士報》評論說,中國人大上周通過反分 裂國家法,造成了一個解除武器禁運困難的政治環境。包括英國、荷蘭、捷克、北歐國家以及目前輪值歐盟主席國的盧森堡,對于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一事都已經重新考慮。

《金融時報》也報道說,英國目前正在尋求外交支持,以便推遲解除對中國武器禁至2006年。法國雖然仍然主張在今年六月前解除禁運,但也開始愿意接受短時間推遲的妥協方案。其它歐盟國家,特別是在國防上与美國有密切合作關系的,也都傾向于推遲今年六月的時限。這其中包括了比利時与意大利。

不過德國仍然堅持解除對華武禁,但是德國執政聯盟成 員綠党對此仍持保留態度。《泰晤士報》指出歐盟如若要解除禁運,必須得到全體二十五個成員國的同意。

歐盟在解除對華武器禁運這一議題上的立場轉變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美國影響,因為美國一直明确表示反對歐盟解除對華武禁。

据《泰晤士報》報道,上周一個歐盟代表團訪問華盛頓,得到了歐盟出售武器給中國將會 激怒美國國會的明确信息。文章引用一位美國國會領袖的話說,一旦解除禁運,美國將停止出售武器給歐洲的盟國。

此外,美國國務卿賴斯在訪問中國時也將台海兩岸關系問題列為她此次亞洲之行的使命之一。据美國《洛杉磯時報》報道,雖然萊斯去北京的時候主要會討論讓北韓回到談判桌的問題,她也會關注北京增加軍力的舉措。

《國際先驅論壇報》也于星期三發表題為“賴斯促請歐洲在對華軍售問題上三思”的報道。文章寫道:賴斯在飛机上向記者們說,我希望北京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會提醒歐洲國家在台海地區局勢仍然緊張。現在不是解除武器禁運的時候。

另有報道指出,中國在三月四日宣布它的軍費消耗比以往增長了 12.6%。對于北京的軍事擴張,美國《洛杉磯時報》指出美國中央情報局已表示不滿。因為中國增加軍力不僅會導致台灣海峽的力量平衡失調,也將對該地區駐扎的美國軍隊加大威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共新一輪構陷 美聯社上當
西方媒體看中國 經濟騰飛的高昂代價
【熱點互動】悼念紫陽 紀念六四 告別中共〔一〕
澳華人新年巡遊風波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