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義龍:警惕!中國正在步「冷戰」的後塵

杜義龍

標籤:

【大紀元4月13日訊】冷戰早已結束,對冷戰的反思也已蓋棺。冷戰把以前蘇聯和美國為首的兩大國家群拖入一個令人至今仍然不寒而慄的軍備競賽之中,最後以前蘇聯一方的土崩瓦解而告終。這並非就能夠證明,另外一個國家群的勝利就是完美的,所謂“殲敵一萬,自損八千”。西方國家最後的勝利,付出的代價可能比失敗的一方更加沉重。我們似乎可做這樣的假設:如果沒有冷戰,世界會更加美好?冷戰時期所有耗費在軍事上的開支如果用在民用方面,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這當然只是一種美好的假設,對已經過去的時代沒有任何意義。可是,它卻能使我們認識到,在未來的時代中,我們是否該避免再次進入冷戰模式呢?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要首先說明,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它的現實性在什麼地方。

歷史已經形成,暫且不管誰是誰非,中國在日本投降後,卻陷入了一場全面的內戰之中,這是一場對中國以後影響巨大的戰爭,它給我們中國人留下了永久的傷痛,也使我們中國失去了二戰後發展經濟成為世界強國的機會,使中國在二戰後,走上了一條與世界多數國家追求繁榮富強背道而馳的道路。

之後,臺灣和大陸雙方陷入了曠日彌久的軍事對峙中,在這場對峙中,沒有贏家,沒有利益。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雖然臺灣的經濟發展獲得了一些進步,可這並非得益于雙方的對峙,甚至可以說,是對峙使臺灣沒有發展得更好),都是這場對峙的輸家,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無論哪一方,在哪些場合獲得了一些主動權或是使對方受制於己方的程度又有所加強,都不值得炫耀。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開始向俄羅斯大舉購買武器,其中包括艦艇和戰鬥機等軍事裝備,而臺灣也不斷地向美國等國家大量購買武器,雙方的軍備競賽就這樣開始加速。從外交方面,臺灣方面採用金元外交,希望開拓或保留一些在國際上的政治空間,而大陸方面,則以犧牲經濟和政治利益為條件,換取更多國家的一句“支持一個中國”這樣的話。而這些損失,可能比看得見的軍事裝備的費用更巨大。

當然,雖然這些損失給大陸和臺灣都帶來了難言之苦,可這些苦果卻不得不由自己來吞咽,還得做出興高采烈的樣子向人們炫耀:某某國家支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而臺灣方面則炫耀,又與某某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等等。十分可笑的行為,雙方卻樂此不疲。

當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轉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孤立之時,我們看到,江澤民時代曾經試圖打破不結盟的傳統。為此向俄羅斯大舉購買軍事準備。截止2004年,從俄羅斯購武器2500億元人民幣,把處於困境中的俄羅斯軍工企業從崩潰的邊緣挽救回來,此外,中國大興安嶺以外本來有爭議的大片領土,在此時也名正言順地成為俄羅斯的國土,於是有了上海合作組織。然而上海會議桌上的茶還在冒著熱氣,普京就發出了願意加入北約和歐盟的講話,一心一意地要把與歐洲的關系搞好。並且一去不回頭,上海合作組織成為一個段可笑的歷史,中國與俄羅斯這段姻緣的悲慘還不止於此,我們的數千億軍購,並不能換得一條石油管線的合同,中國這一跤跌得才真叫慘,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我們有理由痛恨日本,因為日本鬼子這時候來插了一腳,於是石油管線就改了道,把我們的好事給荒了。然而,如果沒有日本,一定也會有其他國家來插這一腳。原因就是,我們有一個臺灣。俄羅斯為什麼樣輕視中國?因為我們有一個臺灣這樣的心病,於是我們失去了與別人叫板的底氣。

失敗的外交,使我們損失了一條廉價而充足的能源供給線。我們可以責怪俄羅斯的無信,責怪日本的猙獰,可是我們真的就沒有什麼可以自責的嗎?

當胡錦濤時代來臨之際,中國人終於發現,國際舞臺是一個市場,與國內的頤指氣使完全是兩回事。俄羅斯利用日本和中國之間的競爭,提高了日本的出價,在一條輸油管線上賺得盆滿缽滿。 效法這個生動的例子,才有了中國人要求歐盟武器解禁的故事,從單一事件上來看,這是一個聰明之舉,只要歐洲方面武器解禁,就能夠利用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競爭,壓低兩家的出價,購買到精良而便宜的武器,避免再次陷入向俄羅斯購買高價廢銅爛鐵的窘境。

可是,從全局來看,我們大量購買先進武器的行為並非完全出於明智。首先,國際間的關系並非完全取決於軍事力量的強大,因為現代國家間的關系發展,正在進入到一個較為健康的時代,無緣無故地侵略已經基本得到扼制,比如伊拉克的侵略科威特。其次,武裝侵略以掠奪財富和進行殖民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雖然不能保證根本杜絕,其大規模發生的可能微乎其微。第三,軍事力量用於威懾的作用也逐漸減弱。比如冷戰的模式已經被否定。大國間都不再願意使用這種兩敗俱傷的方式來獲得暫時的安寧。當然,這樣說並非是要否定軍事力量存在必要性,一定的軍事力量的存在,對於國間利益的保護和國際間的相互制衡,是必須的。

但是依靠購買發展本國的軍事力量,對於一個大國,是極為不現實的,企圖利用購買武器學習和發展尖端武器,也是不現實的。軍事力量的強大,已經與冷兵器時代有了根本的區別,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綜合國家素質的發展已經成為軍事力量強大的絕對前提,先進的軍事準備也不是通過購買一些二流武器就能夠發展起來的。所以,不通過發展國家的綜合素質,企圖通過購買一些軍事準備來發展軍事力量,只能使自己國家的軍事發展處於更加劣勢的地位。因為我們的資金被其他國家用來發展更先進的武器了。而軍事科技的投入和發展,對一個國家的民用技術的發展的促進作用,也隨之減弱和消失。

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不通過發展本國的科技和經濟而通過購買武器就使國家強大起來。無論是英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包括前蘇聯)還是美國,這些曾經或仍然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的國家,都是依靠自身的經濟和科技力量成為軍事強國的,沒有哪個國家是依靠購買武器而強大起來的。

從中國歷史上來看,曾經通過購買武器而成為世界海軍強國的大清朝,面對日本的小炮小艦,卻全軍覆沒,這段慘痛的歷史教訓,我們豈能只責備一下清朝的腐敗就完事了嗎?

中國目前面對的不僅僅是臺灣,而是面對著一個以美日英等國組成的強大的國家陣營和許多強大的競爭對手。我們的軍事力量短期內不足以在國際事務中起到嚇阻美英等國的作用,即使大量購買武器,也不可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政治的民主和經濟的自由,來發展本國的實力,以此來帶動軍事力量的穩步增長。我們的競爭對手中,印度和俄羅斯是最具有威脅性的。世界上的發展機會並非是均勻地分配給中國和它的競爭對手的,而且發展的機會和這個世界所能承受的發展強度,都不會允許三個大國齊頭並進,誰更有希望把握先機呢?印俄兩國都把發展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作為獲得發展的前提條件,甚至為此不惜犧牲本身的特色,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地說這就是最好的途徑,可是我們能夠認為,暫時還沒有比這更好的途徑。通過首先發展軍事力量的方式來獲得發展的先機,顯然是不可取的,前蘇聯已經做出了榜樣,伊拉克也做出了榜樣。

此外,為了獲得俄羅斯和歐洲的武器,中國勢必需要做出更多的讓步,我們不知道中國武器解禁,在其他方面放棄了多少利益,可是能夠肯定的是,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特別是在以利益為根本原則的國際關系中,尤其沒有。

當中國一步步地實現它購買先進武器的夢想時,正在步入一個新的冷戰的圈套,而這個圈套的一大半,是自己編織起來的。臺灣問題則是這個圈套的關鍵部分。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收回了臺灣,而失去了成為世界強國的機會,失去了已經擺在面前的發展機會,最後臺灣可能還會分離出去。可是如果中國能夠通過徹底的改革,通過迅速溶入世界先進文化之中來獲得發展的機會和動力,並取得成效,臺灣即使獨立出去也還是會回來(回來的方式會有很多種,比如聯邦、盟國等)。

所以從中國目前的舉動來看,是落後的冷戰思維和冷戰行為,這是我們不得不十分警惕的危險。(2005-4-11)

--轉載自《議報》第193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杜義龍:換角吧!滑稽過度是無聊
【專欄 】杜義龍:十二個「奧斯維辛」
杜義龍:不要迫害中國的脊樑
杜義龍:給毛澤東戴黑紗 (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