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爭議的領袖 上帝的忠僕

標籤:

【大紀元4月2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魏國金4月2日報導)「不要害怕!」這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千禧年前夕發表關於人道演說的有力措詞,也生動描繪出他堅持無懼的人格特質。

俗名卡羅.約瑟夫.沃提拉的教宗創下了許多「第一」傳奇:他是第一位斯拉夫裔教宗;一五二二年亞德良六世以來,第一位非出身義大利的教宗;精通德、義、俄等六國語言的他也是史上出訪次數最高的教宗。

沃提拉一九二○年五月十八日出生於波蘭大城克拉科附近的小鎮華杜懷斯。青年以前的生涯讓他深刻體會苦難的意義。他九歲喪母、十三歲時疼愛他的長兄去世,剛過二十歲,擔任軍職的父親也辭世。一九三九年進入波蘭大學修習文學與語言學甫一年,學校就因納粹入侵而關閉,他轉而在石礦場與化學工廠當工人。

對於當時的人生摧折,日後他說,「戰爭的爆發使我遠離了學業和大學。在那時期我失去了父親。我的人性有如被人從它所成長的土地連根拔起。」而也就在這樣的景況,「一道前所未有的光明開始照亮我的良心:上主願意我成為一位司鐸」。一九四四年,他進入了被當局鎮壓的地下修道院當神學生,兩年後成為神父。

一九七八年十月沃提拉在一百一十一位樞機主教中被選為教宗之前,他曾出版過詩集、當過演員、發表過劇作,也曾在波蘭盧布林與克拉科兩所大學教授倫理學。他熱愛登山、游泳、划船,也是滑雪健將。五十八歲成為遇刺身亡的若望保祿一世繼任者時,他是教廷一百三十二年來最年輕的教宗。

沃提拉以實踐梵蒂岡二屆大公會議為職志,他非常重視牧靈工作,擔任教宗數月後,便開始到世界各地進行一系列牧靈訪問,在他逾百次的出訪中,足跡踏過未曾有教宗到訪的土地,例如,他是第一位拜訪英國的教宗,在英國,他與英國國教最高統治者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碰面,並極具象徵意義的在坎特伯里大教堂跪地禱告。

他倡導宗教寬容,一九八六年他邀聚包括達賴喇嘛在內的各宗教領袖,於義大利亞西西為世界和平同禱。一九八五年他受邀訪問摩洛哥時,在卡薩布蘭加運動廣場向數萬該國回教青年演說不同宗教與文化共存的美景。二○○二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因層出不窮的仇殺案件而升高時,他譴責恐怖主義,也抨擊以色列對待巴人的行徑,他說,「人們怎能忘記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是按照亞伯拉罕的榜樣信仰上帝?」

教宗敵視現代性,也堅決反對法西斯與共產極權主義,他清楚的看出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如何會是另外一種神學:一種試圖滅絕基督信仰的物質崇拜系統。在他那些激越的教宗通諭中,他也嚴厲批駁已開發國家的資本主義,而從自由主義人士開始形塑全球化的觀念以來,他就是一名反全球化者。當他挺身護衛國家與個人權利以對抗強權統治時,沃提拉被世人視為天主教英雄。從支持波蘭獨立到譴責美國在中東的侵犯行徑,他的言詞都強烈的指出,國際秩序應該建基於天主教教義。

教宗的思想與領導風格並非無可評議之處。他對性道德問題特別關注,毫不懈怠的推動反生育控制與墮胎運動,縱使在愛滋病毒極度肆虐的第三世界,他仍嚴加反對保險套與避孕措施的使用。

他限制女性擔任神職工作,一九九五年,他發布的使徒書信「司鐸之任命」中裁示,由於基督只有選擇男性作使徒,因此,「教會無論如何沒有權威授予司鐸的職務給女性,而這個判斷是所有教會信徒所絕對支持的」。

凡此種種保守態度不僅引發女性神學家強烈抨擊,也禁絕了天主教在與時推移的時代洪流中,做出合於人道的轉型與回應。著名的瑞士神學家孔漢思在二○○三年的訪談中便指出,對天主教會而言,教宗的作為雖有正面的面向,「但也真的是一項災難,許多婦女因教宗在避孕與女性封牧等議題的立場,而離開天主教會」。

教宗另一爭議之處,在於他將最能見證「教會工作首先是為窮苦受迫害者」的福音真理的解放神學視為異端邪說。解放神學家遭到從教廷而來的壓制,拉丁美洲大批無法獲得真實慰藉的窮人因而轉投其他福音教派。這種現象尤以巴西最為顯著。

一九八一年教宗遇刺後健康便大不如前,之後他割除腸道腫瘤、安裝人工關節,健康情形每況愈下,而帕金森氏症更讓他拿不穩講稿,說出的話也令人難以聽懂,但作為聖彼得第兩百六十一位繼承人,他決意不以健康因素提早退位,而仍孜孜汲汲在聖職上實踐苦痛與犧牲的宗教精神,他常挑燈工作達十八小時,也曾躺在床上主持彌撒。他在世上的作為,功過自有青史評斷,但無庸置疑的,他確實是上帝的忠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教宗病情再惡化  教廷施以最後聖禮
教友揮淚聚集梵蒂岡 為教宗祈禱
梵蒂岡電台  教宗病情穩定
陳日君未有教宗進一步消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