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民歌洋化”現實 王昆:民歌還是土點好

標籤:

【大紀元4月7日訊】(據中華網4月7日報導)“現在從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都習慣把民歌唱得很‘洋’,幾乎都是很高的發音。我想,學院培養的學生絕不能只是一種唱法,應該允許有特色的嗓音存在。為什麼一定要把一個少數民族歌手改得唱不了歌呢?學院決不能排斥像才旦卓瑪那樣,出了校門仍然是才旦,保有自己民間味的歌手存在。”昨天下午,歌唱家王昆在上海接受採訪時對風格趨同的“學院派民歌”表示了擔憂。

作為我國歌唱界的權威人物,曾主持東方歌舞團多年,並一舉發現了鄭緒嵐、遠征、朱明瑛等歌手的王昆在民歌界的地位舉足輕重。昨天,已是80歲高齡的她專程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交響合唱音樂會在上海的演出前來造勢。

從4月28日到5月4日,這個盛演不衰的劇目將在東方藝術中心連演8場。作為當年首演陣容中的領軍人物,王昆受邀為其中的《農友歌》擔任領唱。昨天,儘管身體因腹瀉有些微恙,但一襲紅毛衣的王昆站在《東方紅》的紅色幕布前,依然是精神矍鑠。

由於近年來,通俗唱法不斷“滲透”到民歌中的做法被廣泛使用,有關“民歌已變味”、“民歌趨同”的爭論一直不休。當記者詢問王昆,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時,她毫不諱言“民歌洋化”的現實:“現在很多從音樂學院走出的學生幾乎都是一種唱法,習慣將音唱得很高,我覺得這樣不好,還是應該百花齊放。”

王昆坦言,目前在民歌圈中普遍存在著“追求證書”的觀念,認為沒有音樂學院的證書,就意味著找不到好工作,因此迫使很多人進入學院。但在現行的教育模式下,往往習慣把學生往一個模式上套,或是跟隨某位老師固定在一種派別,或是一味炫技,在民族唱法之後硬生生加入“美聲”的尾巴。在這樣的氛圍下,一些極具特色的嗓音常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也走到了“求大同”的道路上。

王昆認為,目前許多少數民族的歌手進入專業院校學習後,往往就被改得唱不了歌了,失去了原有嗓音的特色,本應是百花齊放的民歌界變得單調起來,其實對於這些歌手而言,學院證書並不是惟一,最關鍵的是要堅持自己的民間味。

王昆介紹說,1954年她曾在前蘇聯專家的要求下改用俄羅斯唱法,嘗試了兩年後最後還是放棄了,“因為我發現,再這樣唱下去,自己的特色就沒有了,我堅持要用原本自然的嗓子唱歌。”

王昆表示,學院對於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歌手,也應該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她舉例說,以《山路十八彎》而為人熟悉的歌手李瓊,曾在參加歌手大賽時因為不符合傳統的民歌評判標準而意外落馬,“比賽揭曉時她一個獎都沒得到,但評委們覺得她的嗓音很有特點,實在可惜,臨時給了她一個‘群眾最喜愛歌手獎’。

其實,像李瓊這樣具有特點的歌手,民歌界應該讓他們佔據一定的位置,學院決不能排斥像才旦卓瑪那樣,出了校門仍然是才旦,保有自己民間味的歌手存在。”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西方唱將稱霸《歌手》 陸網「愛國保衛戰」惹議
歌手胡海泉出任民辦高校音樂學院院長 引熱議
遭前員工控欠薪10個月 李亞鵬視頻道歉惹議
汪峰離婚7個月疑傳新戀情 女方身分被起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