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人才〈導讀之〉玩出活力

童年還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功用:儲備成年之後所需要的體力。

健康不在,人生便毀了,這是我害怕的另一件事,我憂心孩子贏在起跑點,但輸在終了,或者根本跑不到終點。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及:「身體健康的人,才能頭腦清醒。」

事實上的確如此,少了強健的體魄,在大的成就也是枉然,就連達文西在《論繪畫》一文中都提過:「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泉源。」此處的運動,在孩子身上便是遊戲了;這個部分早經兒童心理學家証實,甚至明白遊戲有益於兒童身心,但是嬉無益的傳統想法,仍然深植於每個人的心靈,很少人相信,遊戲可以強健體魄,演活人生。

除了關心讀書、考試之外,你是否一併想過他們的健康指數?

日本有一項調查指出,台灣孩子的體力在亞洲算差勁的,他們打了一個比方,如果大陸的孩子跑了一千五百公尺,日本大約跑到一千一百公尺,但台灣的小朋友大約只跑了八百公尺而已,顯見我們的體力多麼差人一截;在台灣城鄉又有差異了,以前曾舉辦過臺北市小朋友與某縣市原住民小朋友的大隊接力競賽,原住民三十名小朋友跑完,臺北市的小朋友還有八個人,如果這是人生,我們看見後繼無力的窘境。

城市的孩子腦力開發快,但體力不佳,你能預見結果嗎?

我預言他們跑不到終點,或者終點之前已落後一大段。

龜兔賽跑的結邁正是如此,快不一定快,慢也非慢。

天才洋溢,卻又紅顏薄命、英雄遲暮,才是一種悲哀。

健康與學習力其實有關,研究指出,健康的孩子比不健康者,學習效果好上一點七三倍。

健康也與快樂有關,健康孩子的快樂指數遠遠越過不健康者。

健康的孩子自覺比較幸福。

健康的人對生活比較滿足。

健康的人後續有力。

健康者主動學習。







每個人都該想一想,孩子會什麼運動?

我的女兒是毽球隊校隊,曾拿過六十米冠軍,網球不,會打羽球……

兒子更強壯,柔道冠軍、百公尺第一名,合球校隊,籃球、羽球、網球全都一級棒,他自己偷偷學習桌球,聽他吹噓,實力也不差……

健康一事是我的教育信仰,體力過了關再說,健康不行,便什麼都不行了,讀書可以慢慢來,健康可不成;童年只有一個,消失便不見了……

很多人孩子的童年,被逼著找成績,論英雄,我希望替孩子找著即將滅種的健康與一個歡樂的童年。

再忙我都想趕快回家,等在孩子入門之前等候著他們,輕聲的說一句:「心肝寶貝,回來了。」看著他蹦出笑浪,再問他:「先寫功課,還是先玩?」廢話,多半是先玩;「騎單車、打球,或者散步?」

想讓孩子健康,建立一套持之以恆的〈家庭運動〉,真是必要。

這些年來,我開始不厭其煩的關心孩子的餐點,盡可能起身替孩子準備早點,讓孩子有一頓香噴噴的晚餐,原因無它,就是盼著他們健康長大;研究報告指出,早餐最好別有油炸之類的速食點,青菜、水果、川燙的食物,可以活化孩子的腦袋,增加學習力,注意力的集中,我相信這個說法,也就起而效法了,盡量少鹽、少油、少味素、少糖,多纖等等。

即使你的孩子是尼采、貝多芬、濟慈、愛迪生……才華超群,沒有健康還是不行的,頂多曇花一現了。

罹患血癌的孩子,努力向學,考上多個研究所,這則新聞給你的意義是什麼?以他為榮?非常上進?人生概模?在我看來其實很傷感。

有人這麼說,唐朝之所國富民強,原於它的文武兼備的思潮,強調文治武功相重,文人會武功,武將有謀略,李白可以擊劍任俠,岑參帶兵遣將,有些文人帶兵出征,還能在邊塞寫詩,便是所謂的邊塞詩人了。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所成就,那就請你不要讓你的孩子敗在健康之上。

聰明慧黠,但不健康的孩子,在我看來是一個悲劇。

德國的梨曼(Riemann)是一名出色的科學家,十九歲就進入著名的格丁根大學,二十七取得數學博士,師從大師高斯,是柏林科學院的家院士,建立了梨曼幾何理論,在物理與微積分上也頗有貢獻,但由於長期貧病,費心苦讀,染上肺結核,三十九歲便病死了,留下驚嘆。

他不死,對於數學的貢獻會更大,但切了也就什麼都沒有了。

《野鵨子黃昏》一書的作者亦復如此,醫學院畢業,前途似景,也因一場病奪走了生命,人生猝不及防的畫下句點。

健康一事,永遠是人生的憑借;人生一事不單單靠智慧,還得靠體力,不是嗎?三十歲之前靠智力,四十歲之後靠體力,你千萬別讓孩子,有一天拚命找病歷。

少了體力與康健,即使贏了事業,最後仍是輸家。

童年只有一次,都不該為了某些理由,本原本該是亮彩的時光,弄得灰濛,苦不甚言的,每個父母都有必要好好想一想,除了功成名就之外,你還許了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童年?@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