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業用單眼數位相機將帶動另一波需求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5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八日電〉數位相機市場成長快速,幾年來幾乎人手一台,各相機廠近年不斷朝輕薄短小、大螢幕、省電技術發展,各家相差無幾;市場人士認為,新一波相機需求應該落在第二次購買數位相機者,而且會鎖定功能、需求,非高檔專業用的單眼數位機種將是他們的首選。

數位相機從早年的小螢幕,儲存及反應速度長達四秒以上、拿在手上很有份量的機種,今年最新機種進步到厚度不到一公分,液晶螢幕大到 2.5 吋以上,重量120 克不到,反應速度不到一秒,口袋包包隨處擺不佔空間。

這些新機種在設計時還考量到時尚、顏色搭配的觀念,再配合消費家電式的行銷手法,強打「形象」、「質感」、「身份地位」的表徵,稍高級一點的機種再配合數位攝影的功能,等於是一台兼具相機和攝影機的個人影像中心。

代理日本專業相機廠NIKON的國祥貿易企劃室主任陳順璋指出,輕薄短小是數位相機廠商和消費者追求的目標,只是在輕薄短小的大前提下,如何在電池續航力、畫面色彩品質、鏡頭品質、機身反應速度上再努力精進,達到消費者的需求。

陳順璋表示,傳統消費型數位相機的鏡頭屬於水平伸縮式的排列,開機時鏡頭才會伸出來擷取影像,這種相機無論如何都有一定的厚度;因此日本四家相機大廠最近陸續推出潛望式鏡頭的消費型數位相機,將水平式伸縮鏡頭改成垂直式設置,開機時鏡頭不再伸出來,影像透過折射鏡 90 度向下反射到垂直鏡頭。

這個小小的鏡頭革命再度把數位相機縮得更小,陳順璋解釋,這項技術牽涉到製造光學鏡頭的實力,及折射時的低色散技術。因為影像和光源進入相機內時,必需靠高級的光學鏡頭,才能維持最低的色散程度和最飽和的光源,否則整個影像顆粒非常粗,畫面品質差。

有經驗的數位相機者會有一定的訴求和功能提昇傾向,這群消費者不同於專業的攝影師或攝影記者,他們希望改用新台幣三萬元上下的單眼數位相機,但又不要太專業的功能,可以犧牲重量和外型換取有品質的畫面、色彩,反應速度夠快,甚至希望將傳統底片相機的手動焦距、快門、光圈功能附加到數位相機上,因此逐漸形成「準系統代表」的市場需求。

KONICA MINOLTA相機企劃部副主任譚清麗也認為,幾年來,消費型數位相機的規格幾乎到了極致,2.5吋的螢幕夠大,機身輕薄短小,畫素也提昇到 500、600 萬畫素以上,速度也改進許多,對絕大部份的消費者綽綽有餘,因此市場上逐漸形成需求分流。

這股分流其中之一仍為首次購買數位相機的消費者,他們強調相機外型、色彩、價格、使用時的形象,至於色彩、影像的品質好壞、機身反應速度不是他們的考量;另外一股需求就是非常清楚首台數位相機的缺點,及使用上的需求,希望買第二台相機時一併改進這些問題。

陳順璋指出,現代人著重生活品質,假日希望到郊外、國外去休閒,甚至頂客族夫妻,改養寵物,這些族群與單眼數位相機需求者有逐漸契合的趨勢,他們需要動感模式拍攝不斷晃動的小動物,需要適應各種氣候、天氣條件下的相機,有簡化的功能按鈕即可,不希望被複雜的相機弄得遊興大減,甚至可以交換鏡頭;廠商們已嗅到這股需求勢力的浮現,預料將成為新一波數位相機的市場主流。

相關新聞
光學三雄 不敵空襲
卡姆拉斯當選今年全美優秀教師
光學3雄 獲利不如預期
中市酒店發生槍擊案,記者採訪遭圍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