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一樣待遇不同 「海歸」們抱怨缺少有慧眼的伯樂

標籤:

【大紀元6月22日訊】出去時千挑萬選,回國後千差萬別,一大批「海歸」變成「海帶」(待業)。「海歸」如何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哪一類的「海歸」最好就業?現在企業到底想用什麽樣的人才?「海歸」身分難道真的難有吸引力了嗎?

美國「海歸」最受歡迎 年薪可高達百萬元

從獵頭的眼光來看,他們較偏愛「獵」有一定身價的「海歸」:如有國外正規院校的文憑,又在國外工作了兩、三年以上;個人性格成熟、穩重;中、西方文化都精通,或者對自己的專業領域特別精通。獵頭的偏好也準確地反映出了企業的真實態度。

綜合獵頭公司的資料,目前客戶的人才需求中,比較受歡迎的「海歸」是美國歸來的,其最高年薪能達到250萬元。從歐美回來的「海歸」比較受企業歡迎,因爲歐美等一些國家的教育體制還是比較完善的,但是也要看學校,如果出國留學就讀的不是什麽好學校,如三流學校,那就業就有難度。因爲用差校的留學生還不如招聘國內的應屆畢業生,以前就發生過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甚至連英語都說不好的情況。

人才機構的反映:三類「海歸」最好就業

從高新技術企業需求的人才來看,在人才如潮的今天,有三類「海歸」最好就業:

一、「功能型」的人才:有技能的「海歸」就業情況比較理想。比如在國外就搞技術和研發,懂管理、懂技術,又瞭解中西方的領先技術,做起工作來也比較有前瞻性。

二、懂資本運作,瞭解東西方企業制度的高端人才,也是很受歡迎的。

三、保險行業的人才,如精算師。

並不是所有的「海歸」都受企業歡迎,關鍵是你的才能在什麽地方?另外還有年齡,30-45歲範圍的海歸比較受歡迎。工作經驗豐富的,語言不是問題的,年薪基本都在10—200萬元之間。

拿錢「砸」的留學文憑 就業前景不看好

「海歸」能否就業的關鍵在於是不是真學、有沒有真本事。有不少「海歸」只是拿出國留學當「鍍金」,甚至只是短暫的「進修」,沒有好的觀念當指導,當然不會有好的結果。

從英國某學院進修回國的劉嘉揣著個結業證書,已經在就業市場徘徊了一年,羞於出口的「海歸」身分,投入近一年的時間和錢財,本想鍍金後有個好「收成」,到頭來卻「事與願違」。

對此,旁人更是不屑一顧,認為拿錢「砸」出的留學文憑肯定含金量低;相反的,你有好的成績,高的素質,美國的名牌大學還提供獎學金要你來念,這是本質的區別。

國內企業對「海歸」的態度

近兩年來的安置情況與過去不同:到外資企業、外事服務機構、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自主創業的留學人員的比重越來越大,到高校、科研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事業單位的比重有所下降。去年全國留學生回國總人數是25000人,包括國家公派、單位公派和自費三個部分的留學生,回國處安置了2600多人。其中國家公派和單位公派的人一般回原單位,不需要作安置派遣。

一度受到禮遇厚待的「海歸」群體現已漸漸不再吃香,在中國科學院有八成的院士是「海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都有很密集的「海歸」身影;甚至市場上一些知名英語培訓機構,也大有「海歸」替代洋外教的趨勢。

但隨著「海歸」越來越多,國內人才「土鱉」(沒有出國留學的人才的戲稱)質素提高,「海歸」要找到合適的工作已不再輕而易舉。用人單位的話很實在:我們也認爲有過海外求學經歷的高學歷人才素質可能更高,可是,有的「海歸」自恃過高,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強調待遇。別說挑大樑,真正找件具體工作讓他獨立完成,他往往都會拖泥帶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卻不小,還瞧不起別人。大事做不來,小事又放不下架子。我們招人是來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海歸」的牌子幹嗎?

留學前先做好職業規劃

學生出國前首先要把留學的目的想清楚,根據自己的學歷、外語水平、個性特徵、專業背景、經濟能力等,在出國前就量身定製好一份方案,不能光想著去留學,就業問題以後再說,這樣就業時就會出問題。有的在國內上不了大學,就到國外去,回來後由於留學投入高,就業的期望值就很高,現階段的就業市場又不一定能提供所期望的回報。

人才就業和社會的其他各方面都有關係:和國家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有關係;和人事制度、戶籍制度有關係;和人才不便於流動有關係。海歸主要的工作機會除了高校、科研單位,一般外資企業、外事服務機構多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大城市是否人力需求是否飽和,自己是否有意願前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內地城市長期發展。待業時是否有經濟來源、子女教育問題等等都是在進行職業規劃時要詳加考慮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關曉彤代言品牌成老賴 被執行金額超1800萬
中國近日惡性傷人事件頻發 令民眾擔憂
中共處理災難性房地產危機?專家不看好
中國電動車事故不斷 小米新車兩次智駕失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