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政經利益糾葛 兩國關係仍待突破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6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任紋儀台北特稿)今年以來,由於歷史、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中日兩國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國仇日情節及日本反中情緒一觸即發,但隨著兩國經貿持續往來,兩強對立格局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在複雜的歷史、地緣、政治、經濟背景因素下,中日關係一直是相當敏感的問題。近年來,中日關係在政治和經濟上出現區隔,經濟方面,中日兩國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去年雙方貿易總額將近兩千億美元,但政治關係卻陷入谷底,呈現出「政治冷、經濟熱」的極端發展。

輔仁大學日文系系主任何思慎接受訪問時表示,中日關係具有結構及地緣政治上的競爭關係,還有近代以來兩國錯綜複雜的歷史。

日本於一九七二年與中國建交後,基於當時美國與中國的戰略關係,以及自從中國改革開放後,日本對中國提供大量的經濟援助,這些因素使得中日兩國在地緣政治的競爭關係並未浮出檯面。

但從一九九零年起,中日關係開始發生質變。何思慎分析,冷戰結束後,美國強化日本在區域安全和軍事的角色,以及日本希望恢復成為「正常國家」,中國感受到美日兩國聯手在東亞地區遏制中國的趨勢。

同時,曾在中日關係中扮演重要潤滑劑的「政府開發援助」(ODA),近年來被日本政府提出來檢討,希望逐年降低對中國經濟援助,預計二零零八年完全終止。

何思慎預期,未來中日經濟關係可能從合作關係轉變為競合關係,這將結構性改變中日關係架構。

何思慎認為,中日地緣政治上的衝突能否解決,主要在於中國的一念之間,如果中國強大起來,變成不滿意現狀的區域大國,將在區域安全上出現威脅,美日同盟架構或許將成為中日衝突的導火線。

中日兩國由於歷史問題、教科書問題、參拜靖國神社、釣魚台、東海油氣問題等齟齬不斷,今年以來日本官方授權民間開發東海油源、將釣魚台燈塔收歸國有、計劃二零零八年將終止對中國的政府開發援助、台海和平對話列入美日安保共同戰略目標、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等,更加深中日兩國衝突。

台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認為,中日兩國的實質問題包括歷史、政治制度、美日安保以及中日同時崛起於東亞政治版圖所產生的競爭關係等四個層面。

他說,近年來中日高層互訪減少,最近一次是中國副總理吳儀取消與小泉會面,於是雙方僅能透過區域會議進行雙邊會談,維持兩國官員互動,但互動過程依然行禮如儀,對於實質問題未有太多的討論。

中共胡溫體制全面掌權後,中國對外採取積極的區域政策,分別與周邊的印度、俄羅斯、南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積極互動,包括尋求建立雙邊的自由貿易區或解決領土問題。相對而言,對日關係在中國發展對外關係中極為特殊。

學者分析,中日間因歷史、美國、相互權力競爭等因素已有「對上頭的感覺」,但彼此間也認知到,中國市場對日本很重要,日本的投資及技術對中國極為關鍵,雙方也了解中日所涉政治問題無法立即解決,但也不願因此影響彼此的利益。

楊永明分析,近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處理對日關係的態度是:「當某些議題比較激烈或引起注意時,在國內壓力及相互競爭下,比較會採取直接對抗,但不願立即改善,而是將問題突顯出來。」

楊永明的看法是,過去中國對日關係上大多「息事寧人」,但現在則是將問題點出來,同時不希望問題繼續惡化或變得不可收拾,影響中日雙邊經貿關係及區域問題。

前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在日本刊物「中央公論」中提出美國對最近中日關係的憂慮。他認為,雖然中國在戰略上了解中日衝突可能不利於兩國發展,但中國對日政策缺乏一致性方向,內部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顯示胡溫體制在對日關係上還未調整出方向。

觀察現階段中國對日政策,阿米塔吉認為,「從美國角度看來,中國的態度有分裂的跡象,似乎心亂了,難以決定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

何思慎說,中國派出最優秀外交官王毅出使日本,反映中國重視對日關係,但今年以來兩國發生一連串事件,顯示中國對日外交上,胡溫體制還在鷹派與鴿派勢力中拉扯。

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共不僅是以反日起家,更經常將內部問題焦點轉移至外部目標上,藉由激發民族主義轉化內部政經壓力,因此中日關係似乎很難樂觀。

中日兩國雖然存在矛盾和衝突,但日本體認到中國快速崛起的必然趨勢,中國也認知到日本的資金和技術仍會影響大陸經濟改革,因此雙方應以全新的戰略視野,在現實環境中重新思考關係定位,進一步在東亞穩定與和平共處中達成雙贏。

相關新聞
中華快遞董事長沈俊彥 強化服務 不讓外商看扁
勞拉世界經濟論壇演說 樂觀看中東未來
歐盟預算談判因德英政經因素而籠罩陰影
歐盟指歐洲發展願景脫離不了非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