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人才〈第二章4〉常識、知識與智識

書上看得到的東西,多數人都瞭解的便是常識。

知別人所不知的則是知識。

自己創造,思考所得的知識,則是智識。

常識是死的,人人都可能知道,所以很無用。

知識是活的,必須動腦思考才能取得,所以有用。

智識是靈的,閃爍其中發出光芒。

地球暖化一事,大約已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識了,肇禍者是包括二氧化碳等六種溫室氣體,如果不努力阻止,年年上升的氣溫將使冰河融化,海平面上升六公尺,電影《明天過後》的現實版可能上演。

但,怎麼辦呢?單靠《京都議定書》的限制可行嗎?何況美澳等經濟強國還在觀望,有無更立即有用的可行辦法?

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如果有個人明白這件事的迫在眉睫,並且想出好辦法,便是知識分子了。帶領我們實踐求地球行動的人,則智識分子。

很多人都怕蚯蚓,但我很喜歡,因為從小與之為伍,釣魚非牠不可,便曾在髒兮兮的垃圾堆裡尋找牠,而後便喜歡閱讀關於蚯蚓的故事,明白牠有食土慾,嗜土如命,一天的總排拽物,大約是蚯蚓本身體長的兩百倍,是改良土壤的利器,使之更肥沃,換句話說,牠的排洩物裡藏了利於植物生長的元素。

我一度很想變成蚯蚓專家,專門研究牠的便便,把它製成有機肥,雖然之後未能圓夢,但我的想法曾經獲得學土壤學的朋友的認可。

這個想法如果可以實踐,便是專家了。

養豬的記憶還很鮮活,課本上說豬很髒,但我覺得牠好愛乾淨,只是排洩特多,主人來不及清理,豬窩便成了髒兮兮的地方了。

豬的排洩能力極佳,會不會是腸胃構造很特別,它是否潛藏著改善人們消化不良的秘方?

誰來替我研究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生物界有一種蜘蛛,可以吐出完全六種不同的絲,當一隻快速飛行通過的飛蛾撞上蛛蜘蛛網,蛛絲可以拉長百分之四十,然後毫髮無傷的彈回原處,神奇的不得了; 如果書上記載了這分資料,我便稱之為常識,因為已經有人發現。但,如果有人可以想到,如何把彈性如此堅韌的蛛絲,抽取、固化,再凝結,成為一種高效能的彈力產品,就是知識了。

蜂鳥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同時向前、後、上、下或者側向飛行,體重僅三公克的牠,可以飛越墨西哥灣,書中寫的蜂鳥是常識。但,如果有人可以因而發明一架新型飛機,上下左右自如飛翔,而且機重很輕,就是知識。

一茶匙正常的土壤裡可能有一萬個物種,一億個微生物,它簡直是一個存在著動物、植物、礦物的地下王朝,生命力驚人。

土壤是一個倉儲,植物直接從中穫得養分,再行光合作用,利於人類。

這些資料我全看得懂,但如何運用呢?

植物如何利用土壤的,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的瞭解僅止於初萌階段,如果孩子閱讀這些之資料之後,決心揭開秘密苦心研究,有朝一日,便會成了利於人類的知識了。

英國科學家這些年來用心研究蔬菜的品質,結果發現,菠菜裡的鐵質下降了百分六十,花椰菜中的鈣流失了百分之七十五,胡蘿蔔中的鎂少了百分之七十五,水田芥裡的銅流失更慘,大約少了百跢分之九十三,這表示蔬菜中的營養成分大量降低,對人的健康大大不利。

讀了這分報告,很多人都很憂心,但束手無措,對我們來說,那只是研究的結果,就算常識,我們可以告訴別人,卻影響不了結果。

如果你是農業專家,你會如何扼止這種趨勢的發展?想得到的辦法,提出解決對策,便是知識了。

我舉了這麼多的例子,你一定看得出來,常識的確與知識大不相同,有常識沒知識才是目前教育最大的關鍵,它設計了許許多多「高學歷的不聰明人」。

知識的轉化工程太重要了,但誰來教孩子「活用的頭腦」。

單單知識還不夠,用文憑便取得來,有用智慧文憑是給不了的,它叫智識;希望每個孩子都成為有用的智識者。@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