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無士族?中國貧戶子女升學難

標籤:

【大紀元6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趙彥上海特稿)「唸書才有出息啊」,一名民工模樣的男子以濃濁的口音透露出對孩子無盡的期許,可是,「考得上不定能唸得上」。

與上海高考試場外衣著光鮮的陪考家長相比,這名男子顯得相當「樸素」,也有些格格不入,或許他本身也意識到這點,刻意站在考場外的分隔島上彷彿路人一般,卻又不時地向試場內張望。

經幾番探問,可以確定他也是陪考家長,但對記者的詢問充滿戒心,勉強攀談幾語略述心中的掙扎,「不管有沒有錢,考上再盤算」、「聽說政府可以借錢念書」。

語畢,怕記者繼續糾纏,一邊揮手驅趕一邊趕緊匆忙離去。

儘管是寥寥數語,「讀書不是窮人權利」的話題再度令人深思。

一九九九年後,中國高等教育學校開始擴大招生,大學窄門放寬,無論是莘莘學子或家長自是樂見。

中國教育部解釋,擴招主要基於實現高等教育地區均衡,因為它既關係到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問題,關係到教育在全社會公平、公正的問題,也盡力在各區域發展中努力縮小地區差距,才會形成各省市相對比較強的招生能力。

高考錄取率自此出現明顯分野。一九九八年高考擴招前,全大陸高考平均錄取率為百分之三十六,二零零一年升高到百分之五十七,二零零三年增至百分之六十,二零零四年激增到百分之七十五;不過,今年可能略降到百分之七十一,原因是報考人數驟增到八百多萬人,比去年多出一百多萬人,而今年錄取名額僅增加二十八萬人。

不能諱言,擴招的結果的確明顯改善大陸區域教育水平失衡現象,光是從二零零一年不發達地區僅三成多的錄取率急遽攀升就可看出,例如,青海省高達百分之七十九,最低的內蒙古自治區也達到了百分之五十。

中國平衡區域高等教育人才政策確已立竿見影,或許因此強化了部分落後地區的建設實力,但是,「考得上、唸不起」依舊是許多貧窮人家心中的痛,高錄取率的背後仍然埋葬了無數優秀青年的大好前程。

縱然中國政府推動類似台灣助學貸款的「勤工儉學」方案,但是,各校經費與名額有限。高學費政策對經濟起飛的大陸民眾而言仍是沈重的負擔,也難怪去年中國教育部官員聲稱「學費合理」之後遭到各方撻伐。

綜合多名上海家長估算,各校收費不等,大約自一學期七、八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不等,另外尚須住宿與生活費,若是市郊學校,省吃儉用每月至少也要五百至七百元,市區學校肯定要超過一千元,總結培養一名高校畢業生保守估計也得超過七萬元。

但是,一般農民工家庭,即使是到商機無限的上海市討生活,若在平常餐飲業工作,每月個人收入也僅約六百至八百元,低級勞力就更低於此,貧窮人家為培育一名大學生的辛苦不言可喻,許多真實的血淚案例更是讓人聞之鼻酸。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的實例包括,有女大學生為完成學業,在報上公開訊息說願意嫁給資助她的人;遼寧省則曾發生農民孫守軍因沒錢供孩子唸大學而難過地服毒自殺,值得關注的是這類並非個案;另有父母賣腎或賣器官的悲劇更是一再重演,大陸媒體因此曾特地以「血淚大學」為題暗諷。

高考擴招原具「唯才是舉」的美意,詎料無形中卻擴大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或許對當前的中國社會而言還不足以形成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但沒錢人家難唸書,卻是殘酷的事實,殷盼藉由晉身士族脫離「循環性貧窮」的農民工,只好「這一代做不到,再寄望下一代」,或許,真的或許,會有改變命運的一天。

相關新聞
公視紀錄片校長不哭 不向升學主義投降的白璋
失學菜販 捐450萬蓋圖書館
半數新鮮人準備就業  企業給薪兩萬四
幫助智視障國中生升學  台教育部辦甄試與安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