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

文人雅士的弦外之音——古琴音樂

古琴原來稱為「琴」,原本只有五條弦,在周朝時增加為七條弦,所以又稱為「七弦琴」。怎樣才算是一把好琴呢?古琴要具備「九德」才算上等: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

古琴有13個琴徽,音量很小,演奏技巧繁複,所以不適合和其他樂器一起合奏,常表演的形式為獨奏或琴簫合奏。但比較特別的是在宮廷的歌功頌德的典禮音樂中,琴是一種伴奏樂器,和其它樂器一齊演奏的。



筆者認為彈琴者的左手一舉一動的姿勢很像是寫字的感覺,樂音所傳達出來的韻味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書法之抑揚頓挫,感覺非常細膩。

有人說:「要研究古琴,除了要理解中國哲學,要知道文人的生活習慣、精神生活和遭遇」,因為它所彈奏出來的音樂特別重視「意境」的追求,像是伯牙鼓琴,鐘之期就知道所彈的樂曲是在描寫巍峨的高山、潺潺流水的情境;又像是孔子在學琴時,師襄子並沒有告訴他曲子的出處或緣由,就意會到曲子所表現出來的是描述眼光遠大的周文王的樂曲《文王操》。

因為古琴是屬於個人樂器,所以傳習時是單獨的。彈奏琴的人認為琴是高貴和德行的象徵,所以不輕易傳授給別人,成為不傳之秘。如《神奇秘譜》、《太古遺音》等琴書的命名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這種傳習過程中,學生除了學習老師的琴藝之外,還須學習老師待人處世之道。

對中國人來說,音樂修養的觀念強烈的表現在古琴傳習中。像是歌頌古代聖賢的作品,如《文王操》、《箕子操》、《思賢操》等,或是受道家影響的琴曲有《樵歌》、《醉漁唱晚》、《羽化登仙》、《莊周夢蝶》等等。如果彈琴的人只有好的技巧,沒有完整的人格修養,就沒有資格傳授琴藝,甚至沒資格彈琴。因為彈琴的目的並非為了娛人,而是為了克己,是為修養而彈,並非為表演而彈。所以在彈琴時必須正襟危坐,不得搖頭,要靜心。而一般說來,彈琴的人往往也只為知音彈奏,也因此古琴音樂也被認為是「曲高和寡」。

不易傳授、不易學習又不容易欣賞,這也無怪乎不懂琴藝的人要說古琴是「難學、易忘、不中聽的樂器」了。



小記:

筆者曾有兩次親耳聆聽古琴音樂的難忘經驗,一是數年前到大陸與南京樂社作音樂交流。古代文人彈古琴總是一人獨奏,在那次交流中,有好幾人同時齊奏古琴,這種別出心裁的彈奏方式,打破了古琴音樂給人的孤高印象,兩岸的愛樂者在溫馨和諧的琴音中融合一片。

另一次是在鹿谷舉行的洞簫雅集,演奏會的前一天夜晚,一些彈古琴的高手雲集在小木屋裡「輪番上陣」。大自然清新的氣息下,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唯有琴音不斷。我們一邊品著茗茶,一邊聆聽古琴音樂,忘情地陶醉在琴聲之中。一時間,大夥兒的彷彿脫離現代時空,置身於古人的世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