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漫游

文人雅士的弦外之音——古琴音乐

古琴原来称为“琴”,原本只有五条弦,在周朝时增加为七条弦,所以又称为“七弦琴”。怎样才算是一把好琴呢?古琴要具备“九德”才算上等: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

古琴有13个琴徽,音量很小,演奏技巧繁复,所以不适合和其他乐器一起合奏,常表演的形式为独奏或琴箫合奏。但比较特别的是在宫廷的歌功颂德的典礼音乐中,琴是一种伴奏乐器,和其它乐器一齐演奏的。



笔者认为弹琴者的左手一举一动的姿势很像是写字的感觉,乐音所传达出来的韵味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书法之抑扬顿挫,感觉非常细腻。

有人说:“要研究古琴,除了要理解中国哲学,要知道文人的生活习惯、精神生活和遭遇”,因为它所弹奏出来的音乐特别重视“意境”的追求,像是伯牙鼓琴,钟之期就知道所弹的乐曲是在描写巍峨的高山、潺潺流水的情境;又像是孔子在学琴时,师襄子并没有告诉他曲子的出处或缘由,就意会到曲子所表现出来的是描述眼光远大的周文王的乐曲《文王操》。

因为古琴是属于个人乐器,所以传习时是单独的。弹奏琴的人认为琴是高贵和德行的象征,所以不轻易传授给别人,成为不传之秘。如《神奇秘谱》、《太古遗音》等琴书的命名就可以看出端倪。在这种传习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老师的琴艺之外,还须学习老师待人处世之道。

对中国人来说,音乐修养的观念强烈的表现在古琴传习中。像是歌颂古代圣贤的作品,如《文王操》、《箕子操》、《思贤操》等,或是受道家影响的琴曲有《樵歌》、《醉渔唱晚》、《羽化登仙》、《庄周梦蝶》等等。如果弹琴的人只有好的技巧,没有完整的人格修养,就没有资格传授琴艺,甚至没资格弹琴。因为弹琴的目的并非为了娱人,而是为了克己,是为修养而弹,并非为表演而弹。所以在弹琴时必须正襟危坐,不得摇头,要静心。而一般说来,弹琴的人往往也只为知音弹奏,也因此古琴音乐也被认为是“曲高和寡”。

不易传授、不易学习又不容易欣赏,这也无怪乎不懂琴艺的人要说古琴是“难学、易忘、不中听的乐器”了。



小记:

笔者曾有两次亲耳聆听古琴音乐的难忘经验,一是数年前到大陆与南京乐社作音乐交流。古代文人弹古琴总是一人独奏,在那次交流中,有好几人同时齐奏古琴,这种别出心裁的弹奏方式,打破了古琴音乐给人的孤高印象,两岸的爱乐者在温馨和谐的琴音中融合一片。

另一次是在鹿谷举行的洞箫雅集,演奏会的前一天夜晚,一些弹古琴的高手云集在小木屋里“轮番上阵”。大自然清新的气息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琴音不断。我们一边品着茗茶,一边聆听古琴音乐,忘情地陶醉在琴声之中。一时间,大伙儿的仿佛脱离现代时空,置身于古人的世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