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聞幕後╱抗戰定調終戰 盼勿陷對抗日本泥淖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特稿

陳水扁總統應該如何看待中日戰爭六十年?隨著時代的演進、場所的變化,實在是個兩難議題;總統的幕僚們最近就大動腦筋,終於找出「終戰」的解決方式,阿扁希望拉高層次、避免掉落在與日本對抗的泥淖,走出敦促國軍正視中國脅迫的新格局。

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的歷史事件,最近隨週年日到來在台灣引起不同角度的論辯,國防部要辦活動,總統應否與如何參與?至少會面對幾個問題。

首先,這是「中華民國在中國」時期的過往,所謂軍民浴血抗敵的描述,台灣內部老一輩極少數人曾經是當事人,但並非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與記憶,要怎麼界定?

其次,做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總統,既不能割裂歷史,又不能傷害戰略同盟的日本感情,要如何取捨?

第三,所謂的抗戰,國民黨軍與共產黨軍至今仍在爭正朔,台灣的國軍其時代責任又是什麼?如何防止混淆?

在一番腦力激盪後,總統找出了「二次大戰終戰一甲子」的同義詞,化解了矛盾,而終戰所延伸的「和平」、「自由」意念,更超越所謂勝利的軍武本質,為軍人為何而戰賦予光榮與使命。

總統選擇在昨日發表對國軍的書面稿,具有定調的作用,他多次使用中華民國(台灣 )的用詞,用意非常明顯,為接續可能的一系列活動先做釐清動作。

扁團隊同時也將焦點移到兩岸關係,這是刻意的鋪陳,與最近阿扁的多場講話一脈相承,例如,對北京大肆準備籌辦奧運,他日前勸告對岸不要藉機宣揚大國揚威,也提醒國際必須同時對中國課以更大責任;現在則是以中國易日本,花相當篇幅批判對岸的不民主,以免國人搞錯對象。

總統幕僚透露,總統的講話更欲向國際、特別是日美做訴求,包括稱日本為「合作的夥伴」,強調三大軍購案重要性,不希望經過漁權爭執等事件後,又因說不清楚的「擴大慶祝」而失焦。

不否認六十年前的「英勇」,著眼點當然是朝野休兵、族群團結,但在國民黨有意凸顯政黨在這次戰爭的貢獻時,國軍不是單一政黨的國軍,一言以蔽之,希望做好一刀兩斷的切割與區隔。

「抗戰 是以中國立場解讀」

七七事變今年適逢六十週年紀念,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李筱峰表示,「歷史絕對不應該被遺忘」,但如何解讀過去這段歷史,台灣內部確實有不同看法。

對日「抗戰」這個字眼,他認為,其實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來解讀這段歷史,但以台灣來說,角度是不同的。中國對日抗戰時期遭受日本嚴重的侵略,以台灣立場來說,也應該表示同情。

他表示,若以台灣為主體,當時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那段時間台灣背負佔領國日本對外侵略的罪惡,台灣人民替日本打仗,為日本賣命,也為日本受害,那段歷史對台灣來說,可說是「殖民地的悲哀」;簡單說,台灣和中國都曾遭受日本的傷害,雙方應該保有同理心,並且互相同情,但歷史的真相和意義也不可以混淆。

他表示,台灣內部有不同的族群,每個族群對中國對日抗戰、七七事變,有不同的詮釋角度和歷史記憶,各族群對戰爭雖有不同經驗,但共同點是都遭受外來勢力侵略,這樣共同的經驗,其實非常可貴。

討論過去某段歷史,重點在於看這段歷史如何和現在生活對話,對現在生活產生何種意義,若以中國對日抗戰那段歷史來看台灣的定位問題,關注點就在於日本戰敗後,究竟將台灣交給誰?

他個人認為,在一九五○年代,戰爭剛結束那段時期,台灣的主權或許真的是未定的,但以現在來說,台灣已經建立自己的民主制度,有自己的政府、國會,也可以選自己的總統,台灣的定位,應該已經很清楚,台灣主權屬於台灣全體國民,只是台灣的憲法,以及現在的國號究竟適不適合等問題;也就是說,台灣的定位對外其實是一致的,也就是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只是礙於國際現實,國際有時候無法對我表示承認。

他認為,現在的關鍵問題在於,台灣內部的國家認同問題無法凝聚共識,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內部人民的「國家認同」是多元的,這是台灣還要努力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