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張國森 捐血999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全台捐血紀錄保持人張國森本月15日已捐血九百九十九次,預計農曆年後捐出第一千次,締造台灣捐血紀錄的里程碑。至於女性捐血第一名,則是王秋瓊,目前捐血七百九十九次,她笑說,自己還可以捐血二十年,破千絕對沒問題。

農曆年後擬捐第一千次

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的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為止,男性捐血排行前五名為:張國森、台北TP一五○(不願具名,九百四十二次 )、汪松(八百八十二次 )、許世佑(八百五十五次 )、單國棟(八百五十次 )。女性前五名為:王秋瓊、陳淑媛(六百五十五次 )、詹饒秋雲(六百一十次 )、莊秀惠及黃琡涵(均為五百九十一次 )。

今年五十歲的張國森十年來始終是台灣的捐血狀元,在他的號召下,他的三個兄弟每人捐血超過一百次,張國森的太太、子女、大嫂、姪子也都捐血,堪稱是「捐血家庭」。

「捐血將近三十年,總捐血量相當於四十一個自己體血的鮮血」,張國森說,他年輕時開計程車,民國六十六年時載了二個成功大學女學生去捐血,原本要跟她們進捐血站捐血,卻臨時卻步,回家想了一晚後,心想:「女生都敢捐了,自己有什麼好怕的?」隔天就鼓起勇氣去捐血。

後來,張國森的太太剖腹生產,醫院血庫存血不足,緊急向高雄捐血中心求助,兩小時內送來四袋鮮血,讓母子均安,因此他發願要用自己的鮮血幫助別人。此外,他早在二十年前就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展現「生前捐血、死後捐軀」的大愛精神。

女狀元王秋瓊捐出福報

四十七歲的王秋瓊,二十年前和朋友在台北新公園散步,看到路邊停著一台捐血車,因為好奇開始第一次捐血,這一捐就捐上癮。

王秋瓊說,她除了懷孕期間沒有捐血外,幾乎每兩週捐一次血小板,捐血頻率像鬧鐘一樣準。她也認為,以她和友人的經驗,捐血可化解血光之災,前幾年她路過工地,差點被從天而降的鉛桶砸個正著,親友們都認為,一定是她多年捐血救人的福報。

另外,去年最資深的捐血人是七十歲的范仁輝,雖然今年已過了年齡上限,但他呼籲將捐血年齡放寬為七十五歲。

曾是空軍飛行員的捐血人許德英,民國七十四年駕駛F-5E戰鬥機失事,送醫後,醫院庫存的A型血用完,幸好醫院旁就是台南空軍基地,經機場廣播後,不少空軍同袍趕到醫院捐血,才救回一命。他強調,住院開刀十四次,共輸了七千CC的鮮血,「這筆血債一定要還,畢竟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捐血小檔案–定期捐輸 有助代謝

一般成人的血液量約占體重的八%,普通一個人每天約有四十至五十CC的新血在體內產生,同時也會有等量的舊血在體內消失,因此,定期捐血有助於血液新陳代謝,也不會影響體力。

目前捐血可分為捐全血(紅血球 )、血小板。依規定,若捐全血二百五十CC須間隔兩個月,五百CC要等三個月。在計次上,二百五十CC紀錄為一次,五百CC為兩次。至於捐分離術血小板,每次得躺兩小時處理血液,紀錄為二次,目前還有雙臂式血小板分離儀器,可同時捐雙倍的血小板,可計算為四次。

由於捐血小板只需間隔兩週,若每次都捐雙臂式,一年最多可計次九十六次,因此,目前捐血次數領先者,幾乎都是捐血小板。(記者胡清暉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