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過中秋 體會中美學生的差異

標籤:

早上上學前,媽媽在門口穿鞋,聽見虎虎在裏屋對着全家福照片裏的爸爸說:“爸爸,我去上學了,再見!”之後還“奔兒”地親了一口。我心裏頓時似照進了陽光,亮亮暖暖的。沒說什麽,但拉緊了虎虎的小手。
  
今天是中秋節,所以晚上的英語課取消,而是改爲了當地的華人教會在我們往常周末上英語課的教會舉行中秋慶祝活動,并且歡迎剛到美國的中國新生。屆時大家聚餐,同時會有一些小節目。晚上到教堂時,活動已經開始。大家正在排隊取飯,媽媽趕緊把自己做的菜擺到桌上——在美國,每逢類似今天這種活動時,各家都會帶一個自己做的菜與衆人分享,既省卻了組織者準備飯菜的勞頓,也能讓大家品嘗不同的口味,體驗分享的快樂,真是其樂融融。這一活動的英文名字也很有意思:POTLUCK——好運餐盆。看來,隻要懂得分享,好運就會常伴。

  可惜今天帶菜的人少,吃飯的人多,因爲剛到美國的大陸學生剛參加這種聚會,還不了解各家帶飯的習慣,有限的菜飯早已被一搶而光。無奈,隻好餓着肚子看節目。

  牧師傳道是很有學問的,要将圍繞聖經的抽象教義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對知識面和表達能力很是考驗。這位牧師顯然還需要磨砺。開始大家尚專心聽講,到後來,會場的後半部——基本坐的都是新來的學生,已經是一片嘈雜了。看來大家對他毫無生趣的講話絲毫沒有興趣,而且也說明了這些新生實在欠缺公共修養。連虎虎都知道要安靜聽講,且一聲不吭呢。但這些國内來的驕子們,一點不顧忌講話人的感受,顯得那麽粗魯。換句話說:素質真差。在坐的還有一些美國人,我想:他們一定在心裏感歎中國人缺乏教養呢。

  後來,英語課老師大衛講話。大衛在當地是個有名氣的畫家,對中國人一直很友好,每周五晚上義務在教會教中國人學英語。他們全家2004年底還到中國領養了一個中國女孩。這天,大衛全家都前來參加華人教會的中秋慶祝活動,表示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和對中國教友的友好。大衛熱情地給地新生們介紹英語班,同時介紹初到美國時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可惜的是,新生們根本不領情,在大衛說話的過程中或紛紛退場,或竊竊私語。我們這些了解大衛的人真是如坐針氈,感到汗顔,覺得這些毛孩子們太沒禮貌了,真給中國人丢臉呀。

  晚上回家和虎虎聊天,虎虎說:“爸爸說,我們中國每年經濟增長百分之八,可美國他們隻增長百分之二或百分之三,我聽了特高興,因爲這樣我們中國就可以超過美國了!”

  媽媽聽了告訴虎虎:“光經濟增長還不夠,還得人有文化才行,隻有人的素質高了,才可能超過美國。”

  媽媽讓虎虎想想公共場合美國人的表現和中國人的表現有什麽差别?今晚中秋活動上那些學生的表現好不好?中國人知道不知道自己的問題?中國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養成這些文明的好習慣呢?虎虎聽了若有所思。

  其實虎虎早就告訴媽媽:“媽媽,我發現美國孩子都特别有禮貌。譬如在班裏,他們要是站起來,就肯定要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怕影響别人過路;他們說話也不大嗓門;還有,老師講故事的時候,我們都可以随便躺在地上休息,我和小虎妞開始就橫七豎八地躺,可是看美國孩子躺的時候,都特别自覺地一個排一個地躺,就好象停車場上的停車位似地。我在我也好好躺了。”

  想起上周上英語課,大衛給我們講關于美國社會的一些禮儀和習慣,譬如去飯館吃飯應該如何叫侍者/男士和女士出門,男士應如何照顧同行的女士;如果應邀到别人家吃飯,應如何出席等。其中說到在任何場所男士都要爲女士開門,大衛問大家:這是爲什麽呢?

  在座的中國學生和韓國學生都沉默不語,半晌,一位中國學生說:“爲什麽要男士給女士開門呢?”

  大衛對她的問題顯然有點意外,說:“爲什麽?你先生不給你開門嗎?”

  這位女生回答:“不開。但我也不要求他開,我不在乎他是不是給我開門。”

  大衛笑着問課堂上的另一位美國老師:“你先生給你開門嗎?”

  這位女士說:“開呀,當然開了。”

  大衛說:“那你希望你先生給你開嗎?”

  女士說:“我希望。”

  大衛問:“爲什麽呢?”

  女士想了想回答:“我想,也許是這讓我感到我很特殊(special)吧。”

  大家對她的回答先是一楞,随即都露出了會心的笑意。

  是呀,也許這是一個挺準确的回答——讓人感到special(特别)。其實,所有恰到好處的禮貌,不是都會讓人感到特别嗎?就如同百年前一位在中國生活了多年的美國人亞瑟.史密斯所說:“禮貌就是爲了讓其他人感到惬意。”所有人都會因爲接受了他人真誠的禮貌而感到特别的溫馨,特别的體貼,特别的尊重,特别的周到…… 我們中國号稱禮儀之邦,可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會有多少次被别人的無禮和粗魯激怒?又有多少次會有意無意地也對别人不禮貌?尤其是我們這些職業女性,因爲習慣了去扛半邊天,在職場上和男性一樣拼打,所以不僅已經不習慣男士爲我們開門這樣的小禮節,而且還可能忽略了其他一些來自旁人的關心。同樣,我們也可能忽略了給予别人适當的禮貌和特别的關心,甚至對家人。想到這裏,媽媽不禁在心裏開始檢讨起自己平素的行爲,又感歎現在的生活中,許多應該是發自内心、自然而然的禮貌與體貼,卻被列入了禮儀教程,當成日常生活的程序來教授了。我們的生活因爲少了許多發自内心的“開門”這樣的禮貌而變的堅硬、幹冷,

  開門是小事,不過套句俗話,真是“以小見大”。虎虎能夠從小朋友那裏感到美國人的禮貌,我們大人也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體會到别人對自己的禮貌,并因爲這些禮貌而感到舒服,這些都讓我們從細微處感到一個人的價值:是人,就應該這樣被尊重,也應該這樣去尊重人。

  今天中秋活動上那些新生的表現讓媽媽感慨很多。能到美國來上學的中國學生,無疑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可是在公衆場合内,他們的素質卻連美國小學生的水平都沒有,我們的教育成功嗎?美國人會喜歡這樣的中國學生嗎?中國學校和家庭普遍重視知識教育,可在綜合素質的教育上,在做人的教育上,真是還差得很遠。文章來源:中國網站

相關新聞
移民系統發生重要變化 上庭前請一位好律師很關鍵
經濟正義中心:指數化萬能壽險存在欺騙性銷售
卡達開學了!不同國家的同學無國界大融合
工卡被拖延可催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