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讓學生兼具理論實務 高教納就業力培育課程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6日報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德國學制專題(中央社記者劉嘉韻柏林六日專電)培養年輕人就業力,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將與教育部合作,在高等教育課程中納入就業力養成指標;事實上,一向重學術研究的歐洲各大學在最近幾年也透過一項合作宣言,整合各大學學程並將就業力培育納入高等教育課程,培植理論、實務兼具的專業人才。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最新公佈的「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中指出,約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專畢業生,有「學用不相符」的狀況,而今年大專應屆畢業生在受訪時,四成表示畢業後會直接進入職場工作,但有百分之七的畢業生對未來要做什麼,沒有明確打算。

這項調查是青輔會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等學者所作,並於今年九月初公佈,根據這項調查報告,劉孟奇等人建議,台灣高等教育應提供更具彈性的學制與學位,同時強化學生職涯輔導工作、提供學生見習機會,並強化課程、學程與學生就業需求的連結。

劉孟奇等人指出,除了台灣之外,在高等教育中提升學生就業力,早已成為許多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的焦點,而根據維基百科全書定義,就業力 (employability)是指「初次獲得就業、保持就業以及在必要時獲得就業的能力」,根據英國學者Harvey等人的定義,就業力是指「個人在經過學習過程後,能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

青輔會主任委員鄭麗君之前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近幾年台灣高等教育擴張,但十五歲至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仍是國民平均失業率的兩倍多,因此,在高等教育課程中,納入就業力養成指標,將成為青輔會與教育部合作推動相關政策的重點項目。

德國漢堡大學國際事務主任Jochen Hellmann教授表示,一九八八年,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共同宣佈,將把促進學生就業力,列為大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隔年,二十九個歐洲國家的教育部長簽署「Bolongna宣言」,內容包括整合歐洲各大學課程,以及「提升公民就業力,成為歐洲高教體系改革的首要目標」,明確宣示將就業力融入高等教育課程。

他說,一項學術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歐洲國家教育部長認為,在課程中引進「就業力」的觀點,是學校重新設計或建構課程時,相當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而「提升大專畢業生就業力」,更是推動歐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動力之一。

位於柏林市的洪堡大學設立於一八零九年,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洪堡大學可謂世界學術中心,共產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思等人,都曾在洪堡大學就讀。

洪堡大學公關室主任Ursula Hans指出,洪堡大學算是現代大學的先驅,是第一所以「教學、研究並重」精神所設立的新制大學,然而學校課程仍以理論為主,大多數學生自大學畢業後,缺乏實際工作實務經驗,只能繼續往上修讀學位,因此,大學畢業生的實際就業率比不上德國技職校院畢業生的就業率,也因為許多學生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大學畢業生的立即就業率無法估算。

她說,根據Bolongna宣言的進程,歐洲各大學的學程將於明年整合完畢,未來歐洲大學生將能自由在各個歐洲大學中選課,而課程改革後,納入就業力養成指標,也能讓學生不再只專注於理論,而是兼具實務應用經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