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陸委會:中共搶能源 引發國際潛在衝突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11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加台北報導)台灣行政院陸委會在這個星期的會議報告指出,全球石油需求的增加量中,有32%來自於中國大陸,中共在國際上積極尋找能源,並伴隨著外交、經濟援助及販售武器等各種措施,挑戰以西方國家為主的能源市場,已造成國際間結構性緊張關係。中共對能源的競逐將成為與美、日等主要大國的潛在衝突。

陸委會20日舉行諮詢委會會議,會中還提到,中國積極在國際上開拓油源外交,可能影響台灣與非洲、拉丁美洲邦交國關係;中國為維持海陸能源通路的安全,將會發展海權力量,並對台海的軍事部署及作為加以合理化,台灣在軍購議題上應將此因素及威脅納入考量。

陸委會企劃處副處長華士傑表示,委員們多數認為,中國大陸自1993年起成為石油進口國,為確保經濟持續發展及政權穩定,尋找及維持能源穩定供應成為不得不的作為,其主要方式為共同開採、併購、合作探勘、簽訂長期合約、尋找替代能源(如天然氣、核能等)及確保油源運輸安全等。

中共尋求能源試圖穩定政權

有諮詢委員認為,今年可謂中共能源外交年,多位中共高層相繼出訪非洲積極開拓新油源,胡錦濤並提出「新能源安全觀」,企圖形塑其負責任大國形象,凸顯中共能源需求日益迫切。

也有委員指出,基於地緣戰略、確保油路安全等考量,中共在中亞、南海等地建港並擴展基地,對區域穩定造成一定程度影響。由於油路安全是中共長期隱憂,未來中共仍會持續其「睦鄰外交」,及試圖加入「國際能源組織」。

部分委員認為,大陸經濟成長過於快速,造成的能源問題已制約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中國大陸過度依賴進口石油,根本原因在於國家部門壟斷能源使用並無效率。中共政府為維持經濟成長,對能源的需求已形成其政權穩定的重要因素」。

有委員建議,中共在尋求國際石油、天然氣的過程中,可能形成對台灣中油公司海外油源供應形成威脅,台灣政府應多方面尋求替代能源,在國際及兩岸之間尋求雙贏的能源合作關係。

陸委會在當天的「中共能源新戰略對亞太及全球安全的影響」資料報告中指出,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以來,能源需求日亟,1993年起即已從石油自給自足國轉為進口國;近幾年其經濟高速增長,更可說是靠增加能源消耗所取得;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使其能源問題逐漸突顯。

世界第2大能源消費國的中國GDP僅世界4%

根據估計,2004 年中國大陸的GDP 約僅為世界的4%,但卻消費了全球12.1%的能源,31%的煤、29.2%的鋼鐵和40%的水泥。目前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第2 大能源消費國,石油占能源消費比重逾20%;2006年上半年石油淨進口8,236 萬噸,對外依存度達47.3%。

報告預估到2020 年,中國大陸的能源需求將達到32 億噸標準煤;每年石油消費量亦至少4.5 億噸,對外依存度將接近60%。這不僅已成為制約中國大陸內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對亞太及全球的影響也日趨嚴竣。

報告提到,由於中國大陸能源生產已遠不能滿足其高速經濟增長,加以2004 年起開始上漲的國際油價,能源安全的意識已促使其越發重視新的能源戰略,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當年6 月25 日聽取「中國工程院」關於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的匯報時即指出,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關係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而根據資料分析,中國大陸的石油安全面臨油價、油源、通道及政治4大風險。為因應情勢,中共於2005 年成立「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及執行機構「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能源戰略及重大政策的規劃;2006 年3 月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確立基本能源戰略為: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並要求在2010 年能耗強度比2005 年下降20%。

安哥拉近海石油開採 。(MARTIN BUREAU/AFP/Getty Images 2003-10-15)

花招百出全球搶油

中共為能在國際上爭取能源搶得先機,近年推動「能源外交」,由地緣政治與經濟安全的角度,將能源納入「大國外交」的重要議程,並積極參與併購、探勘及能源通路、運輸等事項的跨國合作。中共為確保國際能源供應及安全,採取「東擴、西進、北連、南通」的「四面出擊」對策,在全球進行「搶油」行動,除繼續從中東進口石油外,並提高從俄羅斯、中亞、非洲、拉美等地區進口石油的比率。其它方面作法尚包括:併購海外石油公司,與外國合資石油開發與探勘,簽訂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供應合約,簽署國與國間能源框架合作協議,加強進行國與國間能源領域的研究與對話等。

此外,中共透過經援等利誘方式,加強與非洲、中東、拉美、南太平洋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外交關係,以順利取得能源方面的支援和配合,特別是其對委內瑞拉、安哥拉、蘇丹、伊朗和津巴布韋等國的金援,備受國際批評。

2006年11月9日,俄羅斯總理弗拉德科夫和溫加寶會談,據中國官方報導稱,此次中俄雙方簽署了包括能源、礦產勘探開發等 8項合作協議。(Getty Images)

中共「能源戰略」破壞國際能源供需

報告分析指出,中共意圖以「能源外交」擴大國際影響力以確保其能源安全的作法,已然改變亞太及全球戰略的情勢。中共近年積極運用高層領導訪問或多邊高峰論壇等場合,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中南美洲及非洲產油國拓展能源合作關係,即被批評為「新殖民主義」,同時也引起歐美國家高度的關注。

陸委會的報告轉述,美國在今年3 月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即批評中共,一面擴張貿易,一面卻企圖操縱國際能源市場;為爭取資源而支持一些在國內外有惡劣紀錄的政權。9 月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表示,中國為了獲得能源,支持非洲的獨裁政權。德國總理梅克爾並在9 月溫家寶訪德前就公開表示,中國在非洲只顧能源開採,對非洲人民的社會發展卻沒有貢獻。

凡此均顯示,中國的新能源戰略影響所及,除忽視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外,亦將可能對國際能源供需版圖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共的能源戰略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未來將會對亞太與全球戰略格局投下重大變數。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