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

台灣遊行文化 藝閣藝術

【大紀元12月14日訊】藝閣是一種以搭設人物、佈景為主題的戲閣,全名為「詩意藝閣」,相傳是由廟宇信徒從泉廈引進台灣,至今約有3百年歷史。

剛開始是以木板或塌塌米搭建閣棚,加以佈置裝飾,並由能歌能彈的南管樂曲藝旦,打扮成歷史詩詞或小說典故中的各種角色,坐在閣台上,演唱南管樂曲,並由4到8個壯漢扛抬遊街,頗受詩人墨客的喜愛。在桃園、大甲、北港、斗六、台南等地,每年廟宇盛會,都會看到藝閣師父所用心製作的藝閣遊行。

起源於漢

藝閣,源自於漢代的上元節點燈習俗。根據《佛教大辭典》:「點燈,放夜也。漢明帝時,佛法初東漸,摩騰竺法蘭與道士角力勝之,明帝於上元燃燈,以表示佛法大明。後代傚之。」此後由於歷代仿傚,逐漸成為民間習俗,到了唐宋,遂訂上元為燈節。

不過「點燈放夜」只是一種靜態的展示;唐代開始,民間出現了「山車」和「陸船」的動態表演形式。清朝時,山車和陸船發展成民間迎神廟會的重要遊藝陣頭,因其外表頗似樓閣,故被稱「藝閣」。

日治時期,藝閣多半由藝妓扮演。日本皇太子到台灣遊玩時,政府當局曾強迫藝陣遊行供皇太子欣賞藉此表示歡迎之意,因而曾使藝閣極盛一時。後受戰爭影響,藝閣一度銷聲匿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才又再度活躍於民間。

丙寅年(1986) 繞境工作人員合影(右三黃鈺珍、右四黃金木)(妙員文化藝術中心提供)

藝閣的型態

藝閣可分「裝台閣」及「蜈蚣閣」兩種型態,裝台閣是在木座上裝置樓台亭閣,由孩童扮演歷史或戲劇人物,或坐或立於台上;蜈蚣閣則是以多個藝閣串聯而成,行進時宛如蜈蚣行走故名。

早期的藝閣是由真人扮演並以人力扛抬,逐漸演變至人力板車承載,另有牛車拖拉或裝飾在三輪車上。隨著時代進步,增加了鐵牛車及馬達三輪車的輔助,現由小貨車發展成大卡車、大拖車承載,讓藝閣裝飾既壯觀又炫麗。

黃金木老先生及其作品 (妙員文化藝術中心提供)

電動聲光閣的始祖--黃木金先生

黃木金生於雲林縣斗六市,平日喜歡自我創作,一些竹片在他手中,很快的被編織成精巧的畚箕、搖籃以及雞籠等工藝品。15歲就展現藝術天份,由於對布袋戲的熱愛,除了自己縫製戲服及布偶外,更在自家庭院搭起小型的布袋戲台。

民國57年(1968),他首先利用電動花燈材料搭建醮壇,將傳統靜態只放古董的醮壇,改變成藝閣、電動花燈和傳統醮壇合併,首創美輪美奐的現代民俗醮壇。

黃木金一生追求藝術完美,不計一切成本從事創作,作品不但細緻典雅,而且親自親為,一針一線縫製藝閣衣服、製作成品,其子女在他的調教之下,一個個才藝出眾、出類拔萃。

他被同界喻為創作奇才,一生獲獎近90次,於先總統蔣公87華誕,台南公園所舉辦的電動花燈比賽,黃木金再次榮獲全省總冠軍,獲頒「藝冠全省」的賀匾。在他的啟發下,台灣地區之藝閣演變成以道具、模型裝閣,加上炫麗燈光與勁爆音效,轉型為另類的電動聲光閣。

黃鈺珍飾觀音劇照(黃鈺珍提供)

一代佳人--黃鈺珍

黃鈺珍是台灣藝閣大師黃金木先生的么女,黃木金先生為當代台灣民間四大藝術家之一。由於從小耳濡目染,受到藝術薰陶,舉手投足間自然地帶出獨特的氣質與韻味,也造就黃鈺珍一生無限的藝術成就。

她曾留學義大利學習藝術,回國後致力於藝術創作及幼兒美術教育,才華洋溢、能歌善舞的黃鈺珍,經常代表台灣到美國演出大型歌舞劇,自編自導自演,獨特的音質流暢在古典與現代中,歌聲清新雅韵,深深蘊含著東方人的氣質。

黃鈺珍獲得無數獎牌獎盃(攝影/董憓陵)

黃鈺珍個人專輯(攝影/董憓陵)

珍惜傳統藝術並賦予新生命

感情路上曾經波瀾重重,在幾乎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黃鈺珍還是一秉初衷,走上藝術這條不歸路,問她為了什麼?她說,堅持所應堅持,是希望能將中國古老藝術,如國畫、花燈彩繪、花燈製作及美好傳統、優雅舞姿流傳下去。

因有感於中國古老文化已被現代化的機械器具所取代,而中國傳統藝術,所呈現的不只是藝術的表面形式,它具有更深的意義,也只有用中國文化「德」的內涵,才能詮釋出舞藝的內在,換言之,傳統文化就是「德」的表現!

40年前台灣藝閣最鼎盛時期,由於她父親投入藝閣工作,讓全家人也齊心爲台灣的民俗藝術貢獻所能。直到父親過世,往日輝煌絢爛的藝閣作品也被電子花車取而代之。

編導兒童布袋戲至美國演出(黃鈺珍提供)

憂心台灣傳統文化逐漸沒落,黃鈺珍志願將父親所創作的傳統藝術作品傳承下去,並成立了文化藝術團,期待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或歌或舞或舞台佈置、背景繪製……將中華藝術之美,昇華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賦予藝術新的生命。她希望能不斷的透過中外交流,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傳遞到世界各地。◇(http://www.dajiyuan.com)